“测试学生阅读与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
中国历史文选课程考试内容,目前主要是两大块,一是要籍介绍部分;二是文选部分。前者主要的题型,不外乎选择、填空、改错、名词解释、简答几类;后者也只有解释加标点的字词、短句翻译、白文标点及文言文史料翻译等几种类型。这些形式对检查学生掌握文选课知识的情况,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试题内容局限于课文之内,老师在平时的讲授过程中都曾解释过这些知识,因此这些考试内容最多只能测试出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很难了解学生真正的运用能力。如果我们在试题中适当增加课本之外的内容,学生必然感觉困难并发表反对意见,因为这超出了他们的学习范围。
要解决考试内容过于狭隘的问题,真正实现“测试学生阅读与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的考核目标,就必须改革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再拘泥于教材内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学,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阅读古籍,那么学生因为平时经过练习,有较强阅读古籍的能力,在考试时对增入课本以外的部分知识就不会感觉困难。同时由于考试要涉及一定的课外知识,也促使学生不得不去阅读有关的史籍原著,要阅读原著就得借助于工具书,因而也就相应的增强了其动手运用的能力。
在考核内容的改革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有着成功的经验,除了正常的课程考核外,该校历史专业特设了“古汉语过关考试”,不过关者不能授予学士学位,“过关考试题则以从未讲过的篇章为主,完全是水平测试,其难度远远超过历届试题”。[1]有这样的考试要求,学生为了过关,平时自然会积极主动地阅读古籍,而考试内容都在教材之外,学生事前没法进行针对性复习,考试的结果当然能客观反映其阅读与运用文言文史料的真实能力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经验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