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考试,总是在期末时以一份试卷的方式来实现。从形式上来看,显得十分单调,而考核的效果也未必很好。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一周狂背书,大都能顺利过关。通过考试之后,其阅读与运用文言文史料的能力并未见得就提高了。这就要求我们反思目前该课程的考核办法是否很有效?是否有利于测试学生阅读与运用文言文史料的能力?
其实,中国历史文选课程考核的办法,也可以是多样的。从方式上看,口答式、笔答式可以混合使用,口试时将试题做成签,由学生抽取,教师对学生进行面试,这种方式虽耗费教师不少时间,但出题范围广,学生抽取题目的不可预知性大,能促进他们拓展复习的范围,掌握更多的历史要籍和古汉语知识,达到提高其阅读与运用文言文史料能力的目的。笔答式自然还采取原来的做法。从时间上看,期中、期末、毕业前都可以安排不同等级的考核。期中可以称为测验,不定期进行,所得成绩即为平时成绩,期末应举行课程考试,毕业前可以仿效北京师范大学进行“古汉语过关考试”,通过这一系列考试,促使学生时常复习相关知识,才不至于让他们对该课程“一考定学分,从此不相见”。从出题方式上看,也不必局限于教师出题,有时也可让学生们自己出考试题,相互间交换试卷进行考试。学生们因为要出一份考题去考别人,自然会认真钻研教材。同时又因为要回答别人的问题,当然就更得要认真复习,为此自然要翻阅不少课本以外的资料。这些因素不仅客观上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一种有益的锻炼。此外,如果我们能不受闭卷考试这种刻板形式的束缚,还可以考虑组织学生标点、翻译一些史籍名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考核方式,学生为了标点、翻译好名著,就会参阅大量注本,会使用各种字典词典,会努力提高其文字表达能力。教师对学生的点校工作及时指导,指出其不足,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渠道,这也会使学生们点校古籍的能力获得很大的提升。如果学生们真能标点、翻译出一部或几部有价值的史著,这当然会使他们很有成就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