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跨界交响:美学在艺术中历险

语言与格调——读裴咏梅的画

字体:16+-

在中央美院美术馆的“造型”展览中,裴咏梅展出了她的岩彩画《远方的对视》。如果不看作者的名字,没有人能想到是裴咏梅的作品。这跟当代艺术界中盛行的风格标志化完全不同。在当代艺术界中,许多画家实际上只画一幅画,无需签名也能看出是某人的作品。裴咏梅用了近两年时间做材料和语言上的探索,成果就是两幅作品。除了展出的《远方的对视》外,还有一幅《等嘎拉的等待》,作品取材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人物纯朴而野性,画面宁静而神秘,与当代艺术界的浮躁和喧嚣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也许有人会说裴咏梅变得保守了,与她在差不多十年前确立的表现主义风格相比是一种倒退。就油画来说,人们会依据写实、印象、表现、抽象的顺序来讲述它的历史,由表现返回写实自然会被认为是一种倒退。但是,正如丹托所言,世界艺术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关于艺术史的宏大叙事就不再可能。艺术进入了它的后历史阶段,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风格在今天都可以重演。当艺术史的宏大叙事线索松懈之后,艺术家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去利用历史资源的自由。从这种角度来看,由表现返回写实并非倒退,而是一种典型的当代现象。其实,早在18世纪,杜博斯(Abbe Dubos)就认识到艺术与科学不同:艺术没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别,科学则有明显的进步史,因为科学建立在知识积累和演算的基础上,艺术则依赖个人天才与趣味。在杜博斯所处的时代,艺术尚处于它的历史之中,被众多艺术史家视为艺术史终点的印象派还没有出现。由此可见,抵制艺术史的宏大叙事似乎是来自艺术的本性,而不是当代艺术的特有现象。如果从中国传统艺术的角度来看,倒退的说法就更难成立。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没有比倒退更好的进步的方式了。中国艺术家似乎从来不担心不够新,只担心不够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