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跨界交响:美学在艺术中历险

绘画的诞生——论王克举的油画艺术

字体:16+-

王克举是一个勇于探索的艺术家,他对艺术史的发展脉络有详细的了解,对艺术的当代处境有清晰的定位,对他自己的艺术选择有清醒的认识。王克举是一位勇敢的践行者,他的力量不仅来自他的热情和意志,而且来自他的学识和思索。

王克举这一代油画家都是在崇尚写实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本人曾以乡土写实在中国油画界崭露头角。但是,王克举很快就放弃了他熟谙的技法和鲜明的风格,转向更加艰难的探索。在众人眼里,王克举的这种自我否定是无法理解的;但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它却是艺术精神的体现。如果没有不断的自我否定和探索,艺术就沦为寻常事物,就不值得我们去崇敬和珍爱。事实上,王克举掌握的写实绘画,如同与他同时代的大多数画家一样,只涉及绘画的技术层面,还没有触及绘画的精神内涵。

诞生于欧洲的写实油画,除了我们容易看到的技术层面之外,还有我们不易发现的精神维度。受古希腊宗教和哲学的影响,欧洲艺术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所谓形式,也叫理念或者理式,它不是指现实事物的形状,而是指现实事物的原型或模具,具有超时空的永恒性。欧洲古典油画追求的就是这种永恒的、理想的理式或原型,不只是现实事物的摹写。在中国文化中,我们没有清晰的理念概念,没有完全超越的彼岸或者天国,中国文化推崇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原型或者模具,而是生生不息、幻化生成的气韵。因此,中国没有发展出欧洲式的写实油画,除了技术上的原因之外,还有精神上的旨趣不同。如果只是从技术上学习欧洲古典油画,就还没有触及它作为艺术的灵魂。然而,随着欧洲社会向现代化和世俗化方向发展,古典油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撑。印象派的革命,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对真实的理解上。真实的世界,不再是超时空的原型或者模具,而是在时空中的事物,它们存在于瞬息万变、不断迁流的视觉印象之中。当毕沙罗反复画不同时间中的同一条蒙马特大街的时候,他就在告诉人们:事实上没有一条抽象的蒙马特大街,只有在不同时间中的蒙马特大街。因此,我们不是只有一条蒙马特大街,而是有无数条蒙马特大街。与古典油画追求的永恒的真实世界相比,印象派所发现的瞬间的真实世界更接近中国人心目中的真实世界,因为它们都是我们现实地栖居的此岸世界,而不是幻想的彼岸世界。印象派在将欧洲绘画由天堂带回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果绘画的目的就是描绘眼前的这个世界,我们为什么还需要绘画?我们不是可以直接目睹这个世界吗?绘画能够提供什么与我们直接观看世界不同的东西吗?在照相技术日益发达的时代,绘画还有什么不能由照相所取代的东西?印象派画家提出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是后印象派大师。塞尚力图画出事物的结构,梵高力图画出自己的感受,高更力图画出绘画的风格,绘画在无限接近外部世界之后又转向了画家的内心世界,转向了画家的理解、感受和语言。经过后印象派的发展,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更加接近了。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东西方绘画最终失之交臂。西方绘画走向了抽象、波普、观念,走进了绘画的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