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跨界交响:美学在艺术中历险

打破图界——读严超的图画艺术

字体:16+-

“艺术的终结”是当代艺术界的一个重要的话题。不过,这个话题并没有覆盖所有的艺术领域。比如,在音乐领域,谈论音乐终结的说法并不多见。只是在造型艺术领域,尤其是在绘画领域,艺术家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按照“艺术终结”理论,由于绘画的各种可能性业已穷尽,在这个领域的任何创新都不再可能,因此绘画走到了它的尽头。由此看来,“艺术终结”理论并没有否认绘画会继续存在;它否定的是某种特定类型的绘画,即那种以自身为目的的绘画。在西方,这种以自身为目的的绘画观念起源于18世纪,是伴随着艺术自律和审美自律出现的。不过,如果仔细分析起来,这种“为艺术而艺术”的绘画,事实上是有目的的。比如,审美和创造就是它内含的两个主要目的。这两个目的在20世纪都遭到了挑战。首先,人们不认为观看绘画尤其是现代绘画可以获得审美经验。如果为了获得审美经验,人们宁愿走进大自然而不愿走进美术馆。其次,人们不认为绘画可以体现创造性。如果为了展示自己的创造性,人们宁愿选择高科技领域而不是绘画领域。最后,就是再现外部世界这个目的,也为摄影所取代。如此说来,绘画真的到了穷途末路。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常听人说今天是一个“读图时代”,图像大有取代文字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进行交流的工具的趋势。有人将这种趋势概括为“图像转向”(iconic turn,pictorial turn,or image turn)。与此相应,今天在不断消逝的是语言文字,而图像却获得了巨大的生存空间。徐冰的《地书》告诉我们,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今后可能会出现一种新的世界语,我们可以称之为图语。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而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绘画的终结,另一方面是图像的兴起。为了顺应这种趋势,国外一些艺术院校开始将美术史和美术理论改为“视觉研究”(Visual Studies)。绘画只是图像的一个种类。除了绘画之外,图像还包括其他种类。当美术史和美术理论专门关注绘画的时候,它们无需考虑不同的图像种类之间的关系。但是,当视觉研究突破绘画而涉及更广泛的图像领域的时候,不同种类的图像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值得深思了。在中国理论界着手进行这种思考之前,严超的创作已经提前一步触及这个问题,并且做出了建设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