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跨界交响:美学在艺术中历险

下编 策展及创作体验

字体:16+-

说不完的威尼斯

威尼斯双年展将于11月27日结束。长达半年的展览,对于国人来说,实在太长了。但是,对于国际上一些重要的展览来说,这是一个正常的时间跨度。小到艺术界,大到全社会,国内的节奏都相对要快很多。

按照我的设想,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作品都要消失在威尼斯。所有作品都无法原样返回中国。在我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参展艺术家已经启程赴威尼斯撤展。尽管我没有同艺术家一道前行,但我知道,他们撤回来的,一定不是他们带出去的。

我把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作品比喻为一次自然的生命历程,她在威尼斯出生,在威尼斯终老。其间的生长过程,就是作品的全部。生命的诞生令人兴奋,生命的消失则难免使人伤感。这真是难以抗拒!对于这种自然的生命过程,无论用怎样的技术手段都无法复制。我们能做的,只是追忆。

2010年12月9日,我接到中国对外展览公司的电话,邀请我作为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候选人,随后我接到用电子邮件发来的正式邀请函。尽管这对于我来说多少有些意料之外,但我还是随即回信确认接受邀请。从此展开了生命的酝酿。

在此之前我没有去过威尼斯。幸亏有了互联网,通过它,我收集到有关场馆、主题和双年展的历史等有关资料。经过近两个星期的研究,我自信找到了解决难题的关键。我决定用“味”这个概念作为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它一方面可以与总主题“光”相呼应,另一方面可以解决令人难堪的场馆问题。

最初的酝酿,完全在封闭状态中独立进行。我没有联系任何艺术家,没有征求任何专家意见。不过,我要感谢2010级中央美院造型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们,那时我正给他们讲西方艺术哲学课程。也要感谢丹托,为了讲清楚丹托的后历史阶段的艺术,或者说艺术终结之后的艺术,我想到了中药铺。还要感谢我的叔叔,他是一位乡镇医院的中药师,我从小就见他抓药、切药、晒药、煎药……那列排满抽屉的中药柜以及药材和成药发出来的气味,至今使我记忆犹新。那间不大的中药房,是我儿时最爱去的地方。简要地说,历史中的艺术,是可以创新的艺术。艺术的历史,由每个时代创造出来的新艺术构成,不会出现时代错位的现象。到了艺术的后历史阶段,艺术创新的空间已被穷尽,那种推陈出新的、构成历史演变的艺术已经终结,有关艺术史的宏大叙事不再可能。以中药铺为例,可以把这两种艺术之间的区别说得比较清楚。历史中的艺术,相当于可以不断增加新抽屉的艺术,艺术创新类似于发现一种新药材,需要增加一个抽屉,将这种新药材与过去的药材区别开来。后历史阶段的艺术,相当于不能增加抽屉的艺术,发现一种新药材、增加一只抽屉这种意义上的艺术创新不再可能。艺术创造,如同从业已存在的抽屉中抓取药材,配制出新药。艺术的目的,不再是创新,而是治病,包括个人、社会乃至艺术自身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