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月,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简称音乐剧中心)组织召开了首届中国音乐剧创造与产业高端论坛,我也应邀参加会议。会上音乐剧中心宣布要排演首部音乐剧,并且将剧目确定为改编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
在音乐剧中心宣布改编《妻妾成群》之前,主任周映辰老师曾经就剧目征求过我的意见。当时有两个剧目可以选择,一个是改编汤显祖的《牡丹亭》,一个是改编苏童的《妻妾成群》。我建议改编《牡丹亭》。后来打听到有人已经在将《牡丹亭》改编成音乐剧,并且作为政府的重点项目已经立项,就剩下一种选择了。但是,我对《妻妾成群》是否能够改编成为音乐剧,仍然心存疑虑。
我对音乐剧的研究源自教学。十多年前我在北大开了一门通选课,面向全校本科生,题目叫“西方美学与西方艺术”。这里的艺术不只是美术,而是包括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等在内的大艺术概念。讲绘画和雕塑的时候,很容易找到图像资料,而且一边讲课一边看图也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因此美术的内容占的比例较大。音乐是时间艺术,需要专门的时间听作品。由于时间有限,音乐所占比例就没有美术那么大。为了让同学们对音乐、戏剧和舞蹈有些感性的了解,我选择了音乐剧作为教学内容。同学们通常会看三部风格迥异的《歌剧魅影》《巴黎圣母院》和《芝加哥》。看完之后,我们会一起讨论。
关注音乐剧的第二个契机,是跟北京舞蹈学院的长期合作。我很早就给舞蹈学院讲过美学课,后来还专门给舞蹈学院的骨干教师做过培训,讲过美学专题。舞蹈学院有音乐剧系,每年毕业都有汇报演出。汇报演出通常是演百老汇的成熟剧目,或者片断集锦。说实话,对此我不是非常满意,我希望毕业汇报演出应该展示一个全新的创作成果。我曾经为他们编过一个剧本,题目叫《穿羊皮袄的男高音》。由于剧本中设计的男高音,没有学生能够胜任,自然也就无法排演了。后来有导演觉得故事好,想拍成音乐剧电影,但没有募集到足够的资金,把剧本搬上舞台的事情也就耽搁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