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刘师培与中西学术

第四节 对刘师培交融中西学术的评价

字体:16+-

一、吸纳西学的角度和程度——与严复之比较

众所周知,在晚清,严复的西学成就是巨大而无人能望其项背的,他所译介的西学名著深深影响了一代学者,给后人也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不仅如此,在中学方面他也非常人所能比,在译介西学的同时,多从事中西会通的工作,同样取得了很大成就,以至于梁启超称赞他“于西学中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1]。相比较而言,刘师培的西学要浅薄得多,因他不通外文,[2]只能通过严复等人的中文译本了解西学,难免时有误解之缺憾。如在《补古学出于史官论》一文中,他征引马君武所译穆勒《自由原理》之见解,认为“无识陋儒皆以学术定于一尊为治世,岂知此实阻学术进步之第一原因哉!”[3]此论采自马君武译本中议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言论,[4]非穆勒原文所有,[5]而是马君武出于思想启蒙有意添加的文字。刘师培不知就里,误为穆勒见解而引证。不过刘氏亦有他的优势,即他的中学造诣极为深厚,以此为出发点吸纳西学,也还是有其独到见解和过人之处的。

刘师培不懂外文,故接触西学时颇受译者影响,其中以严复的影响最大,这已如前述。由于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两人在体认西学乃至于会通中西等问题上不可能绝对一致,有同有异是必然的,那么具体情形如何呢?

在接受西学的出发点上,刘师培是基于中学的,借西学佐证中学,强调二者相通之处,即同的一面,甚至有“西学古微”的倾向。所谓“西学古微”,是指清末对中西文化关系的一种流行说法,即认为西方科学、哲学、伦理等思想学术在中国古代都已存在。该说并不新鲜,与清初即已形成的“西学中源”说有类似之处。王仁俊辑编的《格致古微》集该说之大成。他用经史子集列目分卷,辑出在他看来与西学相近的古训语录,并在解释中将古训类同于西方科学、哲学、政治、风俗、礼仪等各科知识,如他解释“河出图、洛出书”,便说“此上古地图及地理书也”;解释“震为雷、离为电”,便说“此郑君言电学也”。[6]目前尚无什么证据可证刘师培受过这类著述的影响,但他的某些看法确有与此相近之处,如在《周末学术史序》中进行中西学比附时,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