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悲观主义同样应受批判。它把快乐或幸福看作至善,认为人生并不能得到它,因而人生不是善。但是,人生的目的并不是快乐。我们已经指出过:快乐或幸福是实现一个更高目的的手段,是目的的一部分。不过,在此且让我们撇开这一点来考察另一点,即认为人生的痛苦比快乐要多。它有两种途径来证明自己的真理性,一是根据经验,说人间是一个泪谷,给我们一个归纳的证据;二是从一个先验的基础出发,证明人生没有可能幸福,人类的性质和宇宙本身这样安排使得幸福成为不可能。
(1)那么我问,真有这样的证据吗?悲观主义者喜欢告诉我们人生苦大于乐,痛苦过剩而快乐不足。但实际上不可能做出这种计算。参照你个人的经验,你能说这个痛苦比那个快乐要大一些吗?你能把你在一天或一个小时中所经验的快乐痛苦分别相加,然后比较这两个结果吗?同样,你能计算你一生的痛苦和快乐,说你的痛苦超过快乐吗?如果你对最熟悉的自己尚且做不到这点,你怎么可能为别人、为整个人类计算,说他们受的痛苦大于快乐呢?你又怎么能说某个人所实现的快乐小于另一个人所遭受的痛苦呢?
(2)伟大的德国悲观主义者叔本华企图从人的意志的性质,演绎证明人生的痛苦大于欢乐。生命是由盲目的欲望构成的,它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我欲望一件东西而又得不到它时,我是痛苦的,当我得到它的一刹那,我感到满足,然后我又欲望另一件东西,在未得到它之前又感到痛苦。我绝不会有持久的满足,我不断地渴望我没占有的东西,渴望每一朵鲜花。“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在欲望和满足之间摆动。希望按其本性来说是使人痛苦的,希望的实现很快就使我们厌倦。目标只是一个幻影。占有赶开一个欲望,欲望又以新的形式出现;即使不这样,空虚、无聊、苦闷也会像欲望一样折磨我们。”[4]我日复一日地希望较好的东西,但它们决不会到来,只是一个幻影让位于另一个幻影。我不断地渴望和期待,直到死神来怜悯我,把我拢入它的翼下。每过一天我们都离坟墓这个最可怕的目标近了一步。当塔赤斯登(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的小丑)这样说时,他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