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批评理论是精神分析的应用,最早与心理学精神研究领域有关,主要是指把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现代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媒介批评的研究模式。精神分析关注人的意识与潜意识(又译作无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理论的中心概念是“潜意识”。自从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方法以来,这一概念开始向更广泛的领域发展,进而形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的学说在其后的发展中被各个领域所借用,有用来研究群体心理的,有用来解释自我意识形成的,甚至还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形成了“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精神分析在20世纪上半叶产生巨大影响,进入60年代以后,经过拉康、霍兰德等人的“重新阐释”和实践“创新”,精神分析理论依然具有影响,并呈现多元发展的局面。
一、精神分析批评的基本概念
精神分析与精神分析批评是不同的范畴。精神分析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准确地说,它只是临床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精神分析批评则是把精神分析等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文学、艺术、媒介批评研究的一种批判理论模式。但事实上是,精神分析在文学、艺术等批评领域产生的影响远大于在心理学领域的影响。[1]
精神分析主要指的是以弗洛伊德理论为基础,包括其他精神分析学家,如荣格、阿德勒、埃里克森等的理论和观点,还包括其他一些以精神分析批评实践为主的思想家,如拉康、霍兰德等。精神分析根据自身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以弗洛伊德理论为核心的传统精神分析和经过埃里希·弗洛姆、埃里克·埃里克森等人重新阐释过的精神分析理论。传统精神分析着重于人的生物性本能的研究,而新精神分析在继承弗洛伊德学说的同时,强调道德社会化的影响,视社会文化为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