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画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花鸟画是成熟最迟的,但它的产生却可以追溯到工艺、雕刻与绘画尚无明确分工的原始社会。那时出现彩陶上的鸟、鱼、蛙及类似花草的装饰图案可以看做花鸟画的萌芽,发展到两汉六朝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所藏的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双鸦栖树图》是已知最早的独幅花鸟画,南齐谢赫《画品》中记载的东晋画家刘胤祖则是我国已知的第一位花鸟画家。
五代到宋,绘画领域一直保持繁荣昌盛的景象。统治者为了享乐和粉饰太平,特地设置了完备的画院,给画家授予一定的职位,专为皇家服务。所以整个宋代画坛几乎都为官方的艺术需要而左右,“院体画”也成为主流。这一时期花鸟画总的趋势是从简朴稚拙向精工写实方向发展,其表现形式日趋完善,而且逐步摆脱了实线勾框、色彩平填工艺图案似的描绘方式,出现了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重要画家——黄筌与徐熙。他们代表着花鸟画的两大艺术流派,画史上称之为“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徐、黄二人各树一帜,尽管风格相异,但都具有较强的写实画风,更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徐、黄二体,是五代宋初花鸟画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两者如春兰秋菊,各擅重名”。他们对中国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代宋初是花鸟画的写实时期,当时人们评价花鸟画的基本准则是“妙于生意,能不失真”(《广川画跋》)。以院体画为代表的北宋花鸟画,将细节的真实发展到了顶峰,甚至要求画家研究孔雀休息时是举左脚还是右脚,月季花在不同时间要表现出花蕊、叶子不同的变化。连皇帝也亲自参加绘画创作,如宋徽宗赵佶即北宋著名的花鸟画家。这种注重写生,刻意追求细节真实的艺术风格,是皇家画院的重要审美标准,在整个宋代都是花鸟画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