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俗生活魅力的随想
在现代中国社会,官方文化与民俗文化大概是沿着一条分界线展开的,一方是普通话,即官话;一方是地方方言,即土语。尽管普通话早已渗入民间文化之中,但方言流行的场域都是民俗文化空间。民俗文化对官方文化、倡导“主旋律”的文化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正是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及合力促进了整个民俗文化的发展,正是在这二者的相互刺激和相互影响下,民俗文化的特质才真正得到深刻的表现。
民俗文化另一种话语表达——民俗生活,同样是在对峙和对话中获得发展的通道和学术认定。民俗生活是民众自己的生活,相对于政府主导的生活而言,其对立面是官方化了的生活形态。官方化了的生活形态与经济及政治利益乃至权力意志密切相关,是以官方的价值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往往处于中心位置,但易于刻板僵化,导致片面的严肃性和教条主义。尽管民俗生活受到政府主导生活的挤压,不断地被边缘化,但却充溢着旺盛的生命力。人们为什么要从事民俗生活,相对于平日琐碎的由官方设计的工作生活,人们为什么更关注和重视特殊时间段中的仪式活动,尤其是那些流传十分广泛的民俗活动。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无须回答的问题,却又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主要借助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的话语,就民俗生活本身的魅力作些随想。
一、民俗的生活情感
民俗事象的意义主要不在于民俗生活本身,而在于民俗进入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让民俗事象具备意义和效能的唯一方式是让人们实施和理解民俗,而实施和理解的唯一方式便是诉诸特定情境中的民俗群体。民俗事象存在于特定群体,在实施民俗的过程中,人们的目标、情感和态度一致,相互协调、配合和理解。民俗事象成为自我和他人之间沟通、交流和融合的桥梁,是所有实施者共同分享的精神依托。民俗事象的时间和空间构筑了人们共有的深刻的心灵领地和生活世界。民俗事象的参与者们依循年复一年的民俗传统,演绎着对生活的执著、喜悦和希望。民俗事象意义的生成取决于其本身和参与者们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