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寻找自己的创作气质,而它其实就居住在姓氏的皮肤下面。
民族嫁接在当代音乐创作中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不管是真诚的还是牵强的。对生来便带有鲜明民族印迹的作曲家而言,它可以是神奇的“诡辩术”,危险与**一样多。相比为了“国际化”而“民族化”,我更倾向于能带来强大民族文化信息量的、实在真诚的人:西贝柳斯、巴托克、雅纳切克、古拜杜丽娜、瓦斯克斯、武满彻……我们能轻易地罗列出一串现当代音乐重要的或者不那么重要的作曲家,他们以各种传统活态一再强化: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为什么而发声?
同样地,这些疑惑成为作曲家霍夫哈奈斯步入音乐领域后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将民族元素加到现代音乐的先锋技法中,营造冲突的听觉环境,当然可以是一种解决办法。但对于霍夫哈奈斯,他不需要“十二音序列”或者是“无调性”。他把“十二音序列”称为人造的,把“无调性”归于反自然的。“民族传统”即“个性”,不是蛋糕上的那层人造奶油,它是蛋糕本身。关于这一点,作曲家也是经历了多年以后才稍有领悟:霍夫哈奈斯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寻找自己的创作气质,而它其实就居住在自己姓氏的皮肤下面。
血统、姓名之争
多数情况下,人们把霍夫哈奈斯定义为美国当代作曲家:美国给了他机遇亦给了他作为艺术家不可或缺的“经济供养”,美国财团基金会支持他研究东方音乐长达数十年,他选择西雅图作为自己人生最后二十年的栖息地……准确地说,他是亚美尼亚—苏格兰裔的美国作曲家,定语虽冗长却对其音乐有决定性的意义。
阿兰·霍夫哈奈斯,1911年3月8日出生于美国波士顿城郊富裕的萨默维尔。父亲赫拉希安(Haroutioun Hovanes Chakmakjian)是亚美尼亚人,来自如今土耳其南部的亚那达,在美国塔夫茨大学担任化学教授。母亲马德琳·斯考特(Madeleine Scott)来自苏格兰古老的家族,一直小心翼翼地不让儿子从丈夫身上沾染关于亚美尼亚文化的一切。马德琳挑选“Scott”作为儿子的中间名,时刻强调他的苏格兰血统。如果我们现在还能找到些许霍夫哈奈斯早期的创作手稿,会发现他使用的正是阿兰·斯考特·范尼斯(Alan Scott Vaness)。而“阿兰”这个名字,是父母亲双方争斗后相互妥协的结果。“Alan”与“Elam”谐音,Elam为古代亚美尼亚的邻国埃南,同时“阿兰”亦是苏格兰人常用的名字之一,它很好地照顾到了两种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