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评音论乐:中国乐坛备忘录

2006

字体:16+-

香港艺术节向林乐培致敬

《梁山伯与祝英台》背后的故事

香港艺术节向林乐培致敬

民乐团,这个把中国传统乐器交响化的混合体—挣扎多年,期望得到国际乐坛的尊重与认可。虽然在中国悠久的文化中,民乐团没有什么历史可言,但是绝对不代表这个新品种就没有奠定自己地位的契机。香港中乐团象征着崭新的、融合商业精神的香港。中乐团自创团以来,委约超过1500首作品与编曲,它们的风格包罗万象,除了前卫实验作品之外,也有接近通俗娱乐的民歌编曲。所以这些曲目都有着名副其实的自创传统。

本月,香港中乐团在艺术总监阎惠昌的领导下,参加香港艺术节的演出。这一场庆祝作曲家林乐培80大寿的音乐会反应热烈,全场爆满。表演的曲目,正是在探索香港中乐团的自创传统。一直以来,很多作曲家(包括谭盾)都对现居多伦多的林乐培尊敬有嘉。这一次也有不少香港作曲家到场致意。但是,音乐会的重头戏,仍是演出的曲目。这些作品证实了,香港中乐团可以淋漓尽致地诠释林乐培的艺术风格。

这个乐团创立初期,提供给澳门出生的林乐培一个很大的音乐探索创意空间。林乐培早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后来远赴德国达姆施塔特(Darmstadt)学艺,继而拜师于奥斯卡得奖作曲家米克洛斯·罗沙(Miklos Rosza)门下—虽然德国与好莱坞两者好像格格不入,可是在民乐乐器的演奏方法中,却孕育了一个丰足的中立地带。

西方对林乐培的影响,在音乐会下半场的《秋诀》(1978)与《昆虫世界》(1979)中特别显著。《秋诀》以元代说唱为灵感来源,创造了五个乐章的交响诗。作品发挥中国音乐旋律性与叙事性的精髓,结合了明显的西方现代模式,好比斯特拉文斯基早期的芭蕾舞音乐。曲式与叙事方法融会在一起;可是每当要选择强调音乐还是强调故事的时候,林乐培一定会跟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