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剧两味
《大红灯笼高高挂》
丝绸般柔滑
浮在《银河》上的多条丝线
跨越国界的音乐
……
一剧两味
2002年度的香港艺术节攀上了艺术高峰,其代表作品是《文姬:胡笳十八拍》,一部90分钟的室内歌剧。这个制作演了三场,成功而清晰地把艺术节的跨文化特质作了一个总结。
《文姬:胡笳十八拍》的作曲家是林品晶(在澳门出生但在香港受训的作曲家,现居美国),编剧是徐瑛(湖南出生,现在北京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工作)。歌剧把蔡文姬这位汉代诗人的真实故事摆上舞台。这位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被胡骑掳劫,与南匈奴首领左贤王相处12年。她生了两个孩子后,汉廷使者以金璧赎文姬归汉。于是,女主角面临抉择:留在左贤王与孩子身边,还是回到家乡。
这个故事在不同的年代,代表着不同的政治观与伦理观。我们留意故事情节如何被搬上舞台,通过观众对文姬的态度,也可以看到中国家国观念的不同层面。在和平盛世,一个传统的中国女人,无论她在外已经做了多少事,尽了多少力,也一定会选择回国回家的。
在这个室内歌剧里,林品晶不但可与剧中“身处西方”的中国角色取得认同,更可挖掘故事中东西方音乐冲击的可能性。歌剧里只有三个角色,但她从中塑造了细微而很个人化的音乐语言。演员们也是充分地表达了这种精神的:旅美中国女高音李秀英饰演文姬,美国男低音埃坦·赫舍恩费尔德(Ethan Herschenfeld)饰演左贤王,京剧演员周龙代表了整个汉族,是歌剧的叙事者,也分别演出使者、将军、文姬父亲这几个角色。
舞台上没有什么布景和道具。导演林德·艾科特(Rinde Eckert)善用简单的黑盒形式,制造很充裕的空间效果。与本年度早期在纽约亚洲协会(Asia Society)首演用的小舞台比较,香港大会堂剧院给这个像小鸟的歌剧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让它展翅高飞(歌剧是亚洲协会与香港艺术节的联合委约作品)。在香港,伴奏乐队有自己的比较宽敞的乐池(在亚洲协会的演出,乐师们只可以躲在台边)。乐队的配器也恰好把西方与中国乐器拼在一起:双簧管、黑管、大提琴、二胡、琵琶、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