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类思维的自然史:从人猿到社会人的心智进化之路

第二人思维

字体:16+-

我们试图在文化和语言的背景下全面理解现代人类的这种客观-反思-规范性思维,现已实现过半。通过这里描绘的对早期人类的重构,我们确定了这样一种生物:他们不仅如类人猿那样有策略地以更好、更快的方式获取食物和配偶,同时也在通过演化上的一些新的合作活动/沟通形式协调同他人的行为和意图状态;他们不仅通过个体意图性组织自己的行为,也通过联合意图性组织它们。而这,改变了他们想象这个世界的方式,以至于可以通过思维操纵这个世界。

视角/符号表征

类人猿把在它们生活中反复出现并且非常重要的各种情境图式化为认知模型。于是,当早期人类开始从事必要的合作性觅食活动时,它们也会对包含个体角色的联合目标和个体视角的联合注意这种双层合作结构做类似的操作(图式化为认知模型)。伴随着合作沟通,早期人类个体开始外显地为其同伴指示或符号化那些可能与同伴有关(基于联合活动中的个体角色和视角)的情境。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创造出演化上自然手势的新形式——指示和打手势,它们的使用则进一步导致包含有三个新的变革型特点的认知表征。

视角 从不同角度概念化事物对人类来说如此自然,以至于我们认为,它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仅仅是认知工作的一种方式。通常来说,认知科学中由英语单词表示的概念,如车、交通工具、周年礼物,应用于所需的,甚至适用于车道中的同一个实体。但是这种操作方式不是必然的。实际上,对于那些不能同时与另一个个体就某实体建立三角联结的生物,它是不可能的。类人猿也许有时会应用不同的图式性表征来表示某一个或同一个实体:在某种情况下一棵特定的树就是一个逃生路线;然而在另一种情况下这棵树只是个睡觉的地方。但是这些不同概念(把树当成A或B——译者注)中的每一个都同个体的当前目标状态相连。她或许知道关于这棵树的很多事情,但不能同时把它们理解为可供选择的可能解释,所以它们不是我们这里所指的相互关联的视角(即便这只猿通过想象非实际的实体或情境来解决一个问题,该观点同样正确,因为即便这样它仍然只是着眼于自己当前的问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