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认为,应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作为艺术生产的动态过程来整体研究,把这三个独立环节作为完整的艺术系统进行综合研究。这样,才能深入理解复杂纷纭的艺术实践过程的本质规律。
艺术生产理论认为,艺术价值的产生实现,须经艺术生产的全过程: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环节。艺术创作过程是艺术价值的生产阶段,是创作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艺术作品是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其价值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艺术鉴赏则是艺术价值的消费阶段,是鉴赏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总之,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经过这两个过程(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或两个阶段(“生产”与“消费”),才能最终产生和实现。
因此,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精神生产,应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三个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环节,而共同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艺术系统。艺术学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三者各自规律和其间的辩证关系。本节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分析艺术生产全过程。
一、艺术创作
(一)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
在艺术生产中,艺术家是艺术品的生产者和创造者,是艺术生产中最首要、最活跃的因素。
艺术家是艺术生产中的创造者,应当具备艺术天赋和艺术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具有丰富情感和艺术修养,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
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还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大体而言,一方面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而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非常重要。这就是王国维的“诗人创作须入乎其内”的意思。另一方面,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主体,总属于一定民族和时代,而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地联系。他不仅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而且要思考生活、评价生活,表明自己爱憎分明的立场态度,从主观方面折射、体现社会生活。列夫·托尔斯泰对《安娜·卡列尼娜》中人物形象、作品主题的揣摩锤炼,正是作家深入生活、思考生活、评价生活的艰辛过程;最终,他将安娜形象由一个“浪**女子”升华为一个疾伪如仇、追求真爱的富于个性解放色彩的新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