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能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联袂,推出这本《实用大学语文》。
一、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思考
自1978年南京大学率先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以来,“大学语文”已成为全国各高校非中文专业大学生必修或选修的一门公共课。三十多年来,它在提高大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修养、陶冶思想道德情操、提升运用母语的能力等方面,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教材也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大多仍偏重于作品的阅读鉴赏,或以文学史为线索编写,类似于文学史的简编本。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究竟如何定位?近几年,学术界对此讨论热烈,见仁见智。基于长期教学实践和科研探索,本书认为,“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服务于现实,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教育原则,应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对建设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的新要求,来思考教材内容的确定和体例的安排。因此,本书认为,其重心必须放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上,既重视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又注重大学生阅读、鉴赏、应用写作能力等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目的,也是编写这本《实用大学语文》教材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二、体例与创新
本教材遵循“以学生为本”、“服务于现实,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指导原则,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从“教”与“学”两方面突出“实用”特点。在安排教材内容与结构上,本书进行了大胆改革,打破已有的同类教材偏重于培养阅读欣赏能力或以文学史为线索编写的格局,将现实工作中常用文体的写作纳入其中,目的是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各项能力,为将来从事各项工作打下比较扎实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