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大学语文

定风波[1]

字体:16+-

(北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2],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3],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4]。竹杖芒鞋轻胜马[5],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6],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据中华书局版《苏轼词编年校注》)

作者档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神宗熙宁年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出任职,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元丰二年(1079),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绍圣初,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的罪名贬谪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第二年病死常州,卒谥“文忠”。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在任地方官期间,对人民生计颇为关心,建有一定政绩,思想上常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失意时能达观自解,始终保持进取有为的精神。苏轼多才多艺,在散文、赋、诗、词、书、画方面造诣很高,并具有独特风格。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一代诗风;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一扫当时绮靡艳丽的词风,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含英咀华

这首词写途中遇雨,在常事之中写出了自己的处世态度和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忧患所扰的心情,表现了词人在逆境中豪迈的胸怀和旷达乐观的精神,以及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的方法,富于哲理。

词的上片写词人在春雨中的所见所感。起句把读者推到狂风暴雨前,但作者却毫不畏惧。豁达而洒脱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坦然面对风雨,手拄竹杖,足穿草鞋,在风雨中行走,并不觉得艰难,反而轻快得胜过骑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作者饱尝人世沧桑,几多轻蔑,几多豪迈,任由道路泥泞,仍然一路“吟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