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史官、史氏与南宋社会

二、史张之辩

字体:16+-

宋孝宗即位之初,心怀收复北方的大志,积极准备北伐。他把领导抗战的重任寄托在史浩和张浚身上。史浩是宋孝宗的老师,是智囊团的成员,之后宋孝宗又升史浩为参知政事,目的就是要他参与军事;同时还起用了一位主战的大将张浚,一文一武相得益彰,他又重新起用了那些过去因主战而被罢贬的官员,以此鼓舞大家抗金斗志,满以为能帮助自己完成北伐的大业。但是,史浩与张浚是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人。史浩是个主守派、稳健而务实;张浚是著名的抗战派领袖,要求立即投入战斗,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他们必然会起冲突。一次,宋孝宗找大臣们商讨恢复中原大计,张浚主张出战。宋孝宗就转问宰相史浩,想听听他有什么看法。史浩提出主守、反对马上出战,这就与张浚的意见相反。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必然会引起争执,这就是南宋历史上的著名的“史张之辩”。

史张争论的第一个焦点是对于当时形势的看法。

张浚上奏宋孝宗说:“人主之学,以心为本,一心合天,何时不济。”[1]张浚充满斗志,一心要求北伐,立志恢复中原,误以为当时的形势是宋强金弱;史浩却认为当时宋金间仍处在均势地位,宋军没有必胜的把握,坚决反对对金冒险用兵,主张以守为主,待机而行。这是两者最根本的不同。如前所述,史浩既反对妥协投降,也反对冒险出“战”。他从内部兵力、国家财力的角度考虑,认为现在宋金处于均势,不能贸然出兵。他主张在物力、军力、实力相当条件下,进行北伐。史浩说:“先为备御,是谓良规。”假如听信一些目光短浅“谋士”的意见,“兴不教之师,寇去则论赏以邀功,寇至则敛兵而遁足迹”,不能称之为恢复。[2]认为进行无预期结果的战争,只会造成劳民伤财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