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远自商鞅变法开始规定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为末业,奖励耕织,打击弃本求末。以致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提出的“百姓当家则力农工”的政策。历朝历代长期实行“上农除末”的结果,大大抑制了工商事业的发展。南宋时期,政府一改以往重农抑商政策,确立了“农商并重”的基本国策,其中的原因与南宋的格局有关。谁都清楚,有宋一朝是中国历史上统治地区最小的中原王朝,对于南宋来说更是如此。南宋时期金朝占夺了北方的半壁江山,土地面积更是大量减少。据统计,南宋时期的国土面积只有北宋时期的五分之三,耕地面积大量减少。面对地域狭小、发展空间少的现状,继续实行重农抑商、奖农的农耕政策社会没有出路。为了解决地少人多的矛盾,南宋政府采取了奖励开垦荒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开展多种经营方式等措施,使“社会生产有迅猛发展,其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的发展水平,大大超过唐朝,成为战国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经济的又一高峰期”。[1]以两浙山区为例,将荒地“垦成田园,用力甚勤”,[2]“无寸土不耕”。“浙间无雨便车水,全家大小日夜不歇”[3],南宋末年,有人更赞扬“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深耕熟犁,壤细如面”,由此实现“上田一亩收五六石”,[4]来满足日益增多的人口需要。同时,又有一批北方南下的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使用先进的生产农具。据传,王祯《农书》中记载的105种农具,在南宋时期都曾出现过或使用过。由于政策的正确,战事的减少,社会的安定,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热情,促进了农产品的收益,推动南宋社会向前发展。有人统计,这一时期,江浙地区的岁粮收入占全部粮食生产的三分之一。[5]“苏湖熟,天下足”成为当时人们所熟悉的谚语,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在这一时期,有人因此把这一现象称之为中国的“农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