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化在时间和空间的流变上出现差异,在社会进步的大趋势下,原有的相对封闭的、内向的文化开始走向开放,成为人们迫切需求的精神养料。南宋时期带有社会发展特殊风采的理学,经历了毁与誉的不同过程,对于南宋文化发展有着标志性意义。史浩与理学家们关系甚好,受着理学思想不少影响。理学思想在宋理宗时期更得到发扬光大,说起南宋理学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及史弥远,不能不提及“嘉定更化”。是史弥远实行“嘉定更化”,恢复了理学的地位,使理学得以发扬光大。
如前所述,赵汝愚、赵彦逾和韩侂胄都是宋宁宗“定策功”的主要参与者。之后,赵汝愚升任为右丞相,他把朱熹从潭州(湖南长沙)召回,让他担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道。又把一些道学家如李祥、杨简、吕祖俭等收到朝廷中,结成理学家集团。这一举动引起赵彦逾和韩侂胄的不满,引发了韩侂胄对朱熹、对道学和道学家进行一系列的政治迫害,历时达六年之久。
朱熹,字符晦,号晦庵,又称为云谷老人。祖籍婺源(今属江西婺源),1130年(建炎四年)生于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平)。他从小聪明好学,受其父亲熏陶。1148年(绍兴十八年)19岁的朱熹考取了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曾拜李侗为师,又广采周敦颐、张载学说精华,集理学之大成,形成独特的理学思想。朱熹历仕高宗、孝宗、宁宗和光宗四朝,政绩卓著。早年他主张在国家富裕与兵力强大的基础上抗金。他对宋孝宗直言:“金人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则不可和也明矣。愿断以义理之公,闭关绝约,任贤使能,立纪纲,厉风俗。数年之后,国富兵强,视吾力之强弱,观彼衅之浅深,徐起而图之。”以后他又主张积极防守,想用理学原理来改造政治,挽救社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是他不愿与韩侂胄合流,这才遭到韩的迫害。1196年(庆元二年),有人按照旨意指控朱熹犯有“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等十大罪状,将朱子学斥为“伪学之魁”,将道学家划归为“逆党”人物,并开出了一份黑名单,剥夺道学家为官的资格,罢去赵汝愚相位,相关人员一律遭到贬黜。“伪学党”事件给朱熹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但他坦然处之,一心著述与讲学。经过朱熹改造的理学认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1]这一从“格物”到“致知”,进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明德于天下的著名的公式,是把社会外在的规范转化为人们内在的“自律”,实质上形成为南宋社会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