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士不可以不弘毅——追忆何兹全先生

怎样讲授史学名著——记何兹全先生讲《三国志》

字体:16+-

瞿林东

20多年前,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就读。那时,系主任白寿彝先生提倡青年教师和本科高年级学生要精读一、二部史学名著,一是借以提高阅读古文的水平,二是借以获得治学的根基。他认为这是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所不能代替的。根据白先生的意见,系里给高年级同学开出了“《左传》研读”和“《三国志》研读”两门选修课。这两门课,我都选修了。后来,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就是在《左传》研读这门课的基础上,做了关于春秋时期各族融合的题目。而当时作为课本的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我至今也还保存着,上面留下了我听何先生讲《三国志》时的一些记录;这篇短文,主要就是根据这些记录和我现在的一点肤浅的认识写成的。

20多年过去了,我现在既不攻春秋史,也不治三国史,但我深深感到,这两门课在帮助我了解中国古代史书的奥秘和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方面,有不少益处。这些年来,在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中,我深感历史系学生在本科四年之后,有相当数量的同学没有比较系统地接触一二部史学名著,是很可惜的,甚至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我的这篇短文,不打算从理论上来论证这个问题的重要,而只是对何先生怎样讲《三国志》作个扼要的记述,并以此说明讲授史学名著这门课,对于培养和提高历史系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治学能力所起的作用,供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教师和同学参考。

讲史学名著,首先要求教师对所讲史书反映的历史内容,在宏观上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并把这个了解和认识贯穿在讲授之中。这对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部书的内容和价值是很有益的。例如,何先生讲《三国志》,第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讲授重点篇目勾画时代的特色。他指出:《三国志·魏书》中的《武帝纪》、《董卓传》和《袁绍传》,概括了三国前期的历史;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是这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因此,他在讲授这一纪二传时,反复阐明:这个斗争,从秦始皇开始,一直继续到两汉。其间,中央集权屡次打击地方势力,都未根本解决这个矛盾。这是因为,货币集中于贵族、世家豪族和大商人之手,土地兼并严重,农民不断破产、流亡,有的甚至沦为奴隶,这都使地方势力不断得到加强。这个斗争,在历史发展阶段上表现为:西汉时期,主要是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分权;东汉前期,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相安无事;东汉中期以后,地方势力勃然兴起,中央集权不断削弱;至东汉末年,汉政权名存实亡,地方豪强左右时局。曹操和袁绍等人的斗争,正是上述斗争的继续。把一纪二传所反映的史事,放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来考察,其重要性就比较易于为学生所认识,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