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士不可以不弘毅——追忆何兹全先生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何门问学往事摭拾

字体:16+-

谢重光

一 殷殷厚望

大约是1980年年末,我已初步确定将“唐代寺院经济”作为我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在翻检相关研究文献时,读到了先生早年研究寺院经济的几篇重要论文,进而了解到先生是佛教社会史的奠基人,也是我国史学界的耆宿名德,在海内外享有盛名。当时我初入学林,虽有一股冲劲,对于寺院经济研究的前景还看不太清楚,对如何深入研究也很迷惘,就斗胆给先生写了一封信讨教。信发出去了,心中充满了期盼,又觉得忐忑不安,怕打扰了先生,怕先生没有时间给一位刚入学不久的研究生回信。没想到回信很快就来了,是用400格稿纸写的,字迹工整遒劲,内容亲切温馨,给了我很多鼓励和指导,读后一股暖流涌进心中,非常激动!此后我就常与先生通信,在先生的循循教导下,对于寺院经济研究,方向越来越明确,信心越来越足。这些信件我收藏了很久,终因辗转搬家,不幸散失了,至今思之歉然、怅然!

1982年夏,我硕士毕业,恰在此时,《光明日报》刊登了北师大1983年招收首批博士生的简章,导师很少,都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导,先生也在其中。由此第一次看到了先生的照片:鹤发童颜,眼光睿智而慈祥,对之如接春风。那一天,我伫立在厦门大学靠近校门的报栏前,端详着先生的照片久久不忍离去。我仿佛感到了先生的召唤,暗下决心,要负笈京华,师从先生,追随先生,把一生献给学术。

但我当时的情况是,妻子还在华安县工作,儿子在读小学,最急迫的问题是把妻子调到城市,儿子设法到城市比较好的学校就读,才能够安心外出读书。左思右想,1983年还不能考博,要先找一个单位工作,然后借单位之力解决妻子的调动问题。于是我又给先生写了封信,汇报了自己的困难和想法,表达了推迟一年报考先生博士生的愿望。万万没想到的是,先生又很快回信了,不但欢迎我报考,还说为了等我报考,他也推迟一年招收博士生,1983年就不招了。如此眷顾,如此期待,真使我惶恐不已,感戴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