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旭东
2月22日,一个阴霾料峭的日子,香山脚下松柏掩映的万安公墓又多了一位长者、一位智者。何先生走完了一个世纪的人生路,见证了中国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在这里获得了永生。亲人与弟子,一抔黄土,一把黄菊,默默的祝福。先生终于可以和相伴相依近70年的师母、爱子何芳川在天国重聚。不远处陪伴他们的还有何思源——先生一生敬重的仙槎大哥。
16日早上,妻子看到邮件,打来电话,告诉我先生去世的噩耗,我惊呆了!事先毫无征兆。春节时本要去看望先生,但一想给先生拜年的人一定很多,过几天清静些再去。结果铸成终生遗憾!和国安兄联络,得知先生元旦前就住院,本无大碍,春节后情况突然恶化。时至今日,每念及此,不禁泫然。
自开始跟随何先生读书,一晃已近20年,走上工作岗位也差不多15年,家从师大搬走也有10年了。自己的生活轨迹离老师、离师大的小红楼越来越远,看望老师的机会也不多,但精神上却没有离开过老师。
何先生出生在武昌首义的前夜,青年时代经历了民国初年的动**、北伐成功后的黄金年代以及抗战军兴后的流徙与艰难,不惑之年留学归国,见证了新中国六十年的风风雨雨。
自己虽然是1993年才正式成为何先生的弟子,实际从读硕士开始就不断受到先生的教诲。当时在何先生的倡导下,师大历史系魏晋南北朝研究室有定期开会报告论文的规矩,大约一二个月聚一次。多数是老师们发表论文,大家讨论。记得何先生报告《崔浩之死》一文时我就在座。此外,黎虎老师的《北魏前期的狩猎经济》、宁欣老师关于唐代铨选的研究均是最先在会上聆听到的。
报告会吸引的不仅是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的师生。晁福林老师《论周平王东迁》一文与赵世瑜老师的《明清时期的华北庙会》也都是首先在报告会上发表的。通过赵老师的报告,我第一次听到克里斯塔勒及其中心地理论、施坚雅和六边形的集市空间分布。这两篇论文后来都刊发在《历史研究》上。我自己的史学处女作,是对东晋南朝的封山占水的再探讨,最初也曾在这里接受师友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