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的特性最大限度地体现在了他的管弦乐作品中,他的钢琴小品则是精致的浪漫主义笔触的延续,而他的室内乐作品充满了动人的音调。这些室内乐作品技术上显得有些保守,而且本该完美和平衡的结构常常被柴科夫斯基冲动的气质和强烈的情绪所破坏。但从另一个侧面看,也许这正是浪漫主义后期室内乐创作应有的样子:不追求形式的完美,而将注意力集中在音乐本身的感情深度和戏剧力量上。
※柴科夫斯基的一生都与那片广袤寒冷的俄罗斯大地深深地联系在一起(图为列维坦的画作《三月》)
※柴科夫斯基对于列夫·托尔斯泰极为遵崇,文学家对这位青年才俊也非常欣赏,他们一直保持着友谊
1876年冬季的一天,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小厅,正在举行一场室内音乐会,台下寥寥数人,其中一名中年男子,深深陷在坐椅中,但他高大的个头还是那么突兀,布满髯须的面庞上,一双严肃而有神的眼睛。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Lyev Nikolayevich Tolstoy,1828-1910),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他本身对音乐有相当的造诣,在他青年时代,曾经想写一本音乐基础知识的读物。在30岁时,他甚至打算同友人一道在莫斯科建立一个室内乐协会,不过一直未能付诸实现,后来安东·鲁宾什坦创立了“俄罗斯音乐协会”,一定程度上了却了托尔斯泰的心愿。托尔斯泰同情农民,古道热肠,为农奴的子女创办了学校,为这些贫民孩子的教育而奔走。他设想在这样的学校中设置音乐课程,特别是合唱,遂求助于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学力量,这才与柴科夫斯基打上交道。
那一年托尔斯泰48岁,已经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另一套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尽管多次修改(共修改了12次),此时也行将出炉。虽然此前托尔斯泰对他已有所耳闻,而柴科夫斯基则奉托尔斯泰为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出于种种考虑,柴科夫斯基决定在让这位文学大师亲耳听到自己的室内乐作品之前,最好不要先行碰面。他委托时任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的尼古拉·鲁宾什坦[1]为这位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爱好者安排了这场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