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室内乐欣赏十八讲

第十六讲 拉赫马尼诺夫 普罗科菲耶夫——动荡的时代,多元的气质

字体:16+-

拉赫马尼诺夫出生于晚期浪漫主义开始的年代,他和普罗科菲耶夫都处于世纪和时代交替的动**中,血液中和音乐中都蕴藏着多元性的气质,两位大师对于20世纪电影音乐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的影响。浪漫主义音乐并没有随着拉赫马尼诺夫的逝去而沉寂,而是在电影音乐中再生和异乎寻常地崛起。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显示出后期浪漫主义作曲家漫无节制的情绪宣泄,普罗科菲耶夫的室内乐创作虽带有古典主义式的严谨笔触,也常常浸**着晚期浪漫主义的迟暮之美(图为塞冈蒂尼的画作《死去的小鹿》)

※拉赫马尼诺夫是浪漫主义最后的传人,见证了浪漫主义的衰落的和形形色色现代派音乐的崛起

※塔涅耶夫的作品以严谨而惊人复杂的复调性著称,被誉为『俄国的巴赫』

拉赫马尼诺夫(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ff,1873-1943)是浪漫主义最后的传人,见证了浪漫主义的衰落的和形形色色现代派音乐的崛起。他师出名门,先后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和声老师是阿连斯基[1],复调老师是塔涅耶夫[2]。虽然青年时代的作品颇为引人注目,但他最开始是作为成功的钢琴演奏家展开巡演等音乐活动的,直到《第二钢琴协奏曲》和《第二交响曲》后才作为重要的作曲家获得关注。他的一生带有混血的二元性气质。拉赫马尼诺夫生于俄罗斯,一生有将近40年待在那里,而1917年后他远涉重洋来到美国,生命的最后25年在这里度过,但是他很晚才入美国籍(在他去世前不久),作品中时时流露出的是对故乡俄罗斯的思念。

他1906年曾在德累斯顿旅居数年,他的音乐继承着柴科夫斯基的气质中那种浪漫抒情和悲剧性的因素,他与柴科夫斯基一样,都更贴近德国式的浪漫主义表现。前两部交响曲,第二钢琴协奏曲都是这一气质的体现。而晚年的风格更趋理性,部分受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作品具有缜密的结构和细致的笔触,音乐则远离了青年时期作品中那种病态式的忧郁,情感与结构取得了和谐与平衡,以《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三交响曲及第四钢琴协奏曲为代表,而感人至深的抒情性则永远是他作品中蕴藏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