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谈音说乐:当代中国音乐面面观

沙汉姆 自创唱片公司,录制《梁祝》(2004)

字体:16+-

这大概是两年多前的事了。小提琴家吉尔·沙汉姆(Gil Shaham)还记得,接了电话后他万分愤怒的情景。曾在德国唱片公司风光无限的宠儿,却接到前制作人克利斯蒂安·甘舍(Christian Gansch)传来解约的消息,他们之间的对话还不是面对面。“对方打了电话来,他说,‘吉尔,我没想到公司硬要我告诉你,他们决定不再与你续约。你与公司已经合作十多年了,一定感到难过’”,沙汉姆回忆道,“我想,德国唱片公司与我合作16年。他们连翻开我的档案,都不肯费些工夫”。

可是,沙汉姆绝不是浪费时间、停下来自怨自艾的那种人。他找出当年与德国唱片公司订好的合约,一心准备另谋高就。可是,谨慎审视了各公司的合约条文后,他毅然做出决定,放弃古典音乐跨国大唱片公司的整个体系。“他们对待音乐家,就像哄小孩子一样”,沙汉姆喊道,“或许半个世纪之前,这种方法也算合理,可是我们经历过多少次科技革命了。音乐家们现在可以自立门户,自资制作”。

倘若沙汉姆严苛一点,他可以就音乐家权利这个问题大发牢骚,把唱片公司的行为与好莱坞片场的体制相比(好莱坞的演员和导演,早在几十年前已经废除了这种“片场奴隶制”)。他也可以把唱片公司控制录音母带的传统做法,与书刊出版商相对自由的政策来比较(要是书籍停刊了,出版商通常会把版权交还作者)。

无论这位小提琴家如何愤怒,他还是个乐观的人,也很懂得说笑。他会用一些令人会心微笑的引喻,就像美国纽约州犹太人独有的幽默风格(borscht-belt humor),把忧虑驱散。其实,这种幽默正是他与德国唱片公司合作多年磨练出来的。沙汉姆这样平易近人的个性,令他成为古典音乐圈中最受爱戴的人物。“你知道”,他笑道,“我就像一个小厨师,多年来在大餐厅里打工。是时候我自己开一家饭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