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谈音说乐:当代中国音乐面面观

马友友 创办丝路乐团与“9·11”事件(2002)

字体:16+-

2001年8月,马友友和他的“丝绸之路”合奏团终于上路了。他们首先在纽约为索尼唱片公司录音,在录音棚里工作了一个星期。后来,他们在法国普罗旺斯又花了一整周的时间紧密排练。接着便是作客于德国北部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Schleswig-Holstein)音乐节,也是为期一周。他们早有心理准备,要面对抱着怀疑态度的听众。

直到那时,某些故意挑剔的人对合奏团存有疑惑这事并非空穴来风。合奏团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音乐节首次亮相之前,虽然也曾登过台,但却是一些临时配搭的演出,只代表主办者的想法,而不一定是“丝绸之路”合奏团的原本意念。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马友友和他的伙伴首次全面地向世人宣示他们的宗旨:他们驾驶着一部高达三层的音乐大篷车,满载横跨由东亚直到地中海各地的传统音乐,搜集富于民族风情的往昔经典和近期新作,合奏团的艺术家们浑然一体,甚至有即兴演奏,为听众们诠释多元化的音乐。当年,马友友不止一次地说:“我想,我们的主题定位是‘当陌生人相遇’。如果双方没有信任,相遇反成了一种侵犯。倘有一定程度的信任,那时相遇便是交流。”

几个星期后,马友友的这番话犹如警醒世人的预言。恐怖分子袭击纽约曼哈顿南端和美国首府华盛顿。“9·11”之后,全世界的目光投向中亚细亚,但这种关注与文化交流毫不相干,更谈不上信任。2002年4月,索尼唱片公司配合“丝绸之路”合奏团在美国各个音乐节演出,推出合奏团的首张录音。这确实表现出“当陌生人相遇”这个主题,更运用了它的三层音乐模式。在那个时候,“丝绸之路”的音乐虽是激发,却取得截然不同的共鸣。

从前那种融和着多元文化的室内乐,现在已蜕变为一项合时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项目中所承担的教育使命,现在看来不仅重要,而且突然变得不可或缺。尽管项目因为“9·11”而遭受挫折——原定2001年10月赴中亚细亚的巡演不得不改为在美国境内演出——但接下来在日本和欧洲巡演的气势,却是有增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