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谈音说乐:当代中国音乐面面观

林怀民 空中舞动(2006)

字体:16+-

编舞家林怀民进入酒店大堂的时候,连声道歉。他迟到了20分钟,现在他正要在日场表演开始前,赶到剧院后台与舞蹈演员见面。他问我,可否陪他步行到剧院,然后在后台做访问?

面对这位像大自然一般不可抗拒的林先生,我当然唯命是从。我们步行到了香港文化中心,也就是闻名国际的云门舞集在香港艺术节一连几天演出《行草》三部曲的场地。这位云门创办人兼艺术总监途中兴奋地告诉我:“三部作品一连串在三个晚上演出,制造出来的是一个从未尝试过的新境界;有回响也有对位,一些动机或概念重现和穿梭于不同的晚上。”

尽管林怀民用了这么多的音乐术语,他却避免谈及可能是最明显的一个比喻。他这个三部曲是在解构中国书法—一个无论在视觉上和言语上最能象征中国文化的艺术形态。但是,整个作品跟传统的西方交响乐里面的快板、慢板、快板的乐章次序配合得恰到好处。“我想过这样说,但我又不敢用这些词语。作品当然有它的架构,但是,(观众)看起来却好像全无架构似的。”

林怀民在后台灵巧地引导他的舞蹈演员,把他们昨天晚上表演后激动的状态带到准备下午这场“慢板”沉思的情绪。演员们的心情准备好了以后,他带我到休息室继续接受我们的访问。“我没有计划创作三部曲。但是,看了第一部《行草》表演后,我发现这作品只是一个开始,我还有很多可以利用身体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从书法里学到的东西。”

《行草》于2001年首演,舞蹈家们把中国古文蕴藏的力量活现在舞台上。他们基本上把台上的书法大字化作有戏剧性的、生动的舞蹈。《行草·贰》用了像白纸的空白大幕,投影着一些像陶瓷表面的细致图案,选用了非常平静的音乐。整个气氛比较压抑、内敛。去年11月在台北戏剧院首演的《狂草》还在空白的后幕上加了墨色,呈现出书法家写狂草的纯抽象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