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谈音说乐:当代中国音乐面面观

林昭亮 往返东西(1995)

字体:16+-

我探访林昭亮曼哈顿的家时,他一手打开大门,一手拿着手机,说个不停。虽然他笑面盈盈,但可以看得出,他的脑子里实在牵挂着一些事务。他刚回到纽约几天,便要买一套新的DAT播放机,因为家中那一台坏了,他赶着要聆听近期录音棚造好的磁带。

他引我到摆满CD唱片和音响器材的客厅,窗口一览无遗的是壮观的哈德逊(Hudson)河。他挂上电话,奉上茶水,又回到厨房继续电话交谈之间,两个新来电陆续打断了他原来的话题:一个是当晚在他母亲家准备的晚餐及室内乐聚会;另一个是由他策划,将在台湾举行的室内乐音乐节。再返回原来的电话:他得知已找到适合使用的DAT播放机了。

过了一刻,林昭亮回到我身旁,拿着一壶绿茶和两个杯子。“对不起”,他解释时脸上挂着具有感染力的、一边露出酒窝的微笑。他再不分心了:“我刚才只是模仿伊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

35岁的“詹米林”,在美国刚度过了20年光景,他的事业也发展到一个重要的连接点。与其他年轻艺术家们所经历的起起落落不同,林昭亮走上的艺术之路是平平坦坦、一向直线上升的。他对音乐和别人的热情,从一开始就吸引了观众和与他合作的艺术家们;他录制的唱片好评如潮,其中包括协奏曲、独奏与室内乐;他与当代知名的指挥家与大乐团,都有很紧密的工作联系。

20世纪80年代,当林昭亮刚刚被公认为明日之星的时候,他的主要目标——其实,是他的唯一目标——在技巧上更上一层楼,在更重要的音乐厅里演奏,与更著名的乐团合作。但到了现在,人成熟了,选择也不一样了。“我年轻时,以为自己可以这样一直走下去”,他说,“但是,肾上腺素和意志力不是持久不变的。我21岁时,一年内演奏过百场音乐会。我当时以为自己已经登上了乐坛的巅峰——这样说吧,当年我的确成功——但是,我开始了解到,事业是长远的,要认真地考虑。你瞧斯特恩吧。我入行15年,只能算是他艺术生涯中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