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瓦尔内斯街600号有一处属巴加尔塞家族的老房子。进入大门后有一条很长的过道,过道两侧有不少门。每个门进去后就是一个小套间,每个套间有两到三间房,有厨房、卫生间,还有一个小庭院。有的就在庭院上方加盖一个小楼层,住起来更舒适。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这些小楼层作为客房临时出租,这也是套间住户或业主增加收入的一种方式。
这种被分成多套公寓的建筑最初被称为公租房,或者家庭群租房,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改善了的大杂院。如今漫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些市区还可以遇到一些幸存的大杂院。有些现存的大杂院靠街的房间改成了商店门面,但大楼主体格局依然保留,没有拆毁也没有重新装修,依然保持着意大利的风格。如今可以通过这些细节比较容易地辨认出这种大杂院。同样可以通过大门来识别,看看是否有变动过,而且一进大门就出现长长的过道,当地人也将这种建筑称为香肠式的大杂院。但哪怕是入口处有过变动,总体格局还是没变的。在这种大杂院里经常可以遇到很多探戈人,他们无法像其他拆迁的大杂院住户一样移到市中心去。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克雷斯波区,有几处大杂院很有名,其中塞拉诺(Serrano)街145号到158号的大杂院[3]因住户数量众多而号称布宜诺斯艾利斯最大的大杂院。还有一处有名的大杂院,位于帕迪拉(Padilla)街和穆立罗(Murillo)街之间的卡奴艾拉斯(Ca?uelas)街上,周六的晚上这里还会举办舞会,也是女性性工作者们出现的时候。在克雷斯波区还有一家名为“民族”的大杂院,这里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民族工厂的职工宿舍,但这里的建筑材料质量非常差,很不舒适,卫生条件很差,这里的居民道德素质也偏低。1930年,阿尔贝托·瓦卡雷萨[4]曾在他的一部轻喜剧中以这座大杂院为主题,反映了居住在大杂院里的工人的艰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