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族志时期的民间文学研究关注它的叙事表演。所谓叙事表演,指民间文学传承中的行为艺术、象征符号和社会事件,它在文本、讲述人与听众的互动中展现。社会学的一般理论认为,这种表演是对社会中的“真实”事物进行了审美装饰;经过表演之后,民众集团的文化“符号”和他们的“实践”似乎成为可拆可分的两个部件。文艺学和心理学关注这种表演背后的无意识成分,他们的观点是对弗洛伊德“艺术是情结”的发明的延伸。人类学的看法不一,有些人说“艺术是外在的表象,不是现实”,对此有人称之为“新柏拉图主义”;另有一些人说,前一种观点否定在日常生活实践的同时创造文化含义的合理性,结果把行为艺术当成了政治表态的载体,或者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但不管怎样,对叙事表演的聚焦,都给民俗学的田野作业理论带来了新视角,促进民俗学者对民间文学的传承过程加强了调查和形成问题。一门学问发展到了这种阶段,它的再生能力就已被证实,它的繁荣局面就开始到来。在为此努力并卓有成就的诸多学者中,鲍曼是公认的开拓人物。
一、民俗学与民间文学
鲍曼在1996年第33期美国《民俗研究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为《作为跨学科对话的民俗学》。他在文章中指出,大学的民俗学专业一般开设在文学系或其他社会科学学系,民俗学者为此要反反复复地写文章、做讲演,申明民俗学的独立性。这种现象本身就应该促使民俗学者思考民俗学学科的性质。在民俗学史上,对民间文学文本的收集和研究的传统,使民俗学在文学领域里赢得了一席之地;对民族志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又使民俗学的学术训练一步步跳出了文学系,向其他社会科学的专业靠拢。事实上,问题已不在于民俗学挂靠哪个系,而在于它的存在就是一种跨学科对话的性质的证明。民俗学的发展为什么要顾此而失彼呢?民俗学的教学科研为什么不从这种角度出发去评价学科的过去和规划学科的未来呢?为此,他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