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作业者进入田野调查点的第一件事就是安心住下来,与当地人建立田野关系。良好的田野关系是学者进入他者文化的标志。
一、居住的定义
居住,指田野作业者确定具体时间和地点的居住地调查。它对田野作业全程具有理论意义和方法的意义,不是简单地只是一住了之。
早期田野作业者把在调查点长期居住视为田野作业的要义。马林诺夫斯基曾介绍他是如何在当地居住的。他说:
(我开始住了下来)我了解了村社的每日生活程序,就如同本地人一样。……当我清晨散步穿过村庄时,各家各户的生活细节均在我的眼前展开,漱洗、烹饪、早餐。我可以看见人们如何安排当天的工作,如何执行这种安排,一群群男女如何协作进行某项建设。日常的琐碎事件:争吵、戏谑、家庭趣事,有时是不引人注意的,有时是戏剧性的,但无一例外均是有意义的。这一切就在我周围形成一种生活气氛,一种与当地人一模一样的气氛。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有过失礼行为,但已经与我建立了感情的当地人们都毫无迟疑地向我指出[1]。
这段话,曾被各种田野作业著作反复引用,成为教科书式的范本。但通过研究早期田野作业者的著作可以发现,在他们的那个时代,居住还是介入被调查者生活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理论活动。他们选择与被调查者亲密往来和共同起居的日常化方式,建立一种彼此可以接受的关系,以利推动下一步田野工作。
马林诺夫斯基的中国弟子费孝通后来评价说,他的“马老师”的田野作业方法是和他的功能学派理论结合在一起的。这批早期田野作业者的居住与平时探亲访友的居住有什么区别呢?费孝通认为,区别就在于早期田野作业者“要解决的是‘研究的适当单位’”,而不是沉浸于被调查者的日常生活中。他举了自己的一个例子说,他就曾通过观察不同家庭成员的日常活动,去了解他们之间的亲子和夫妻等关系。这就是从眼前的“日常现象”走进背后的“文化关系”,从看得见的表层走进看不见的深层,这正是他的“马老师”的“文化表格”所指导的行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