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的一天,我从学校开了一封给县民委的介绍信,就出发去做田野。到了那里,对方看了我的介绍信,却一直不给基层乡政府打电话。我只好退了出来。在民委楼下,见到一个干部模样的老同志,我就上前去打招呼,方知原因有二:一是民委怕出招待费;二是怕我回校后宣传调查点如何“落后”。于是,我又回到民委大楼,详细地介绍了我的田野调查的学术目的,我的工作性质,并声明我的全部费用自理,不会给县里添麻烦,我会完全尊重调查点的民风民俗,不可能用“先进”或“落后”的观点去观察和介绍等。这一来,办公室的女同志马上拿起了电话,为我联系了乡里的合作人员,还请文化站的站长协助我搜集资料。经她联系,我下去以后工作就方便多了[24]。
这个例子说明,田野作业者与地方政府打招呼的时候,要找好说话的“口径”。最好能让地方政府工作办理人员感觉到,既可以给予支持,又没有给地方政府增加额外负担。
下一例子说明,即便政府部门支持了田野作业,田野作业者还要善于把官方关系转化为熟人关系,不然住在当地也会很孤独。
我到重庆的一个郊县村调查故事家魏大爷。魏大爷是当地的民间“名人”,肚子里的故事数量多,叙述生动,许多县文化馆的文化干部都熟悉他。他们多次下乡向他搜集故事,还给他出过故事集,成了魏大爷的好朋友。我到了重庆后,经重庆师院彭教授的推荐,找到了当地的县文化馆长。他是魏大爷的好朋友之一,听说我的来意,热情地为我带路,向介绍县文化搜集民间故事的资料,令我十分感动。到了魏大爷家以后,他把我介绍给魏大爷,魏大爷也表示欢迎访谈。但我马上看出,他们之间很熟,态度亲热,有说不完的话。等把我安顿下来以后,文化馆长走了,魏大爷的态度也随之冷淡下来,怀疑我是否像以前来捞材料的人一样,捞到即走,根本不尊重他的精神劳动。我孤独极了,又空虚又害怕。慢慢地,我冷静下来,开始凭自己的表现,一点一点地和他建立关系,直到被魏大爷接受为信得过的好“徒弟”。以后文化馆长和彭教授听到我有收获,也都很高兴,鼓励我坚持下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