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田野民俗志(第2版)

第一节 田野报告的理论框架

字体:16+-

从民俗学专业来讲,自田野作业始,就不是单纯地捞材料,而是知识增殖和理论个性化的过程。它的结果,是形成民俗学的田野报告。它专门记录和阐释一国多民族的民俗事象,是田野民俗志的一部分。

一、田野阐释的知识增殖理论

民俗学田野报告处理田野调查点的资料,从三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大多能形成对民俗资料的理论层面的新认识,即民俗环境、民俗承担者、民俗标志物。

民俗环境,指民俗事象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人口结构,家庭、村落、社会组织的结构,它们的历史与现实变迁;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它们的历史与现实变迁;对国家上层历史的有意识的文献记录、地方基层政府的史志记录和下层社会流传的各种刻本、手写本、与口头资料,它们对民俗环境的描述史与其对地方社会变迁的影响等。田野报告需要补充、整理、辨别和运用这些资料,把调查点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同时也恢复调查点的民俗环境史。

田野调查工作是在现实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是通过共时观察推导历时传承的工作。但我们在前面不止一次地说过,地方社会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历时状况与变迁过程,有时是凭肉眼无法看到的,需要借助各种历史文本做学术上的恢复工作。而在利用历史文献恢复民俗环境上,要小心谨慎,因为从前的历史文献对民俗事象的记载一向很少,所采取的史笔角度,也与现代民俗学的视角有区别,它们原本不是为现代田野调查而写的,所以在选择文献史料时,要加以甄别,要建立使用历史资料的学术原则。有的历史记载的地方事件、金石碑刻、纪念建筑和圣迹崇拜的遗址等,一直流传到现在,还可以采取实地调查的方法,搜集口头资料,运用民间解释的文本,加以再度诠释,以正确认识书面文字所隐含的地方含义,了解书面文字所不能牢笼的口头资料的意义。通过以上工作,可以把书面历史上的死资料变成活资料,把个别调查点的资料变成有一定概括力度的一般阅读文本,也能给古老的民俗环境描写注入现代学术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