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老人说:“天下县,泾三原”,意思是说,泾阳县和相邻的三原县,得天独厚地共享泾惠渠,吃水有老本,成了关中八百里秦川的白菜心。但古渠水量不足,需要民间另外找水,并习染成俗,这在当地也成为历史。民间找到的水,是“民水”,为泾阳县不同村落所享用。据对泾惠渠管理局和民间水利会老人的调查,泾阳的“民水”与泾惠渠的“官水”,是两个管理系统。
继续分析泾阳县耍社火,可以进一步发现,在当地水管理系统中,民间的象征性管理与政府的日常行政管理,有区别,也有互动和时代变化。
(一)官水是权力的标志,是官方控制的水资源
以泾惠渠为例。从地方志看,民初以来,当地官方的水管理职权范围为:划分水浇地的等级,控制放水秩序、时间、流量、水费、兴修配套水利设施:坝、井、抽水站、水库等。当年善理渠事的知名水利科学家李仪祉的事迹,至今受到传扬。20世纪50年代后,实行社会主义大锅饭,按村落地亩收水费,账目清楚。80年代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田到户,改为按户收水费,许多社火队通过耍社火,建立家户与水管站的联系。但也有一些渠段假借收水费搞权钱交易,被农民斥为腐败。
(二)民水是神赐予人力的结合物,是民间社火控制的水资源
民水的类型有五种。
一是河水。如泾河水、冶峪河水。从前按民间契约使用,违反者往往挑起械斗,好勇斗狠者胜。
二是雨水。在我们调查的泾干镇12个村中,大多数五六十岁的村民都能谈出祈雨找水的详细经过。从访谈看,当地的男性农民每逢旱灾之年,在阴历五月左右,都要在马脚的带领下祈雨。新中国成立前,当地出过两个有名的马脚,一个叫保住,另一个叫张麻子。祈雨时,他们身穿蓝衣,头扎白布包巾,上顶黄表棱角,脚踩麻鞋,口含1.5米长的钢锥,手持七尺麻鞭,率队前行。据老人回忆,这条祈雨路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