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电影业
德国电影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衰落,直到20世纪60年代再次兴起。德国电影在艰难的危机中发展。
20世纪20年代德国兴起的表现主义电影运动在世界电影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代表导演作品有弗里茨·朗《大都会》(1927)、茂瑙《吸血鬼诺斯费拉图》(1922)和《最卑贱的人》(1924)。
1933年,纳粹上台,掌管了德国电影工业,几乎所有有才华的导演都离开了德国,电影没有得到发展。纳粹统治期间,只有里芬斯塔尔的两部纪录片《意志的胜利》(1935)和《奥林匹亚》(1938)产生了世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是战败国,电影工业一片废墟。
5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提供“联邦保险”资助电影的发展。但是影片的艺术性不高。受电视普及的影响,电影业萎缩。
1962年2月28日,在德国奥伯豪森第八届联邦德国短片节上,一批青年导演联合发表《奥伯豪森宣言》,提出“创立德国新电影”。他们认为旧电影已经死亡,要创造的电影应该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奥伯豪森宣言》是联邦德国战后电影史上的转折点,拉开了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序幕。
新德国电影运动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持续了20年。新德国电影运用各种手法革新传统电影,以电影的叙事方式关注历史、思考现实,历史创伤和战后德国重建交织展开,电影审美价值与大众观赏性有机统一。新德国电影涌现出四大导演:维尔纳·赫尔措格、福尔克·施隆多夫、维姆·文德斯和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1982年法斯宾德早逝,成为新德国电影运动衰落的标志。20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但是电影业出现危机,德国观众对国产电影不感兴趣。德国影片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导演过于强调电影的纯艺术性,电影色彩晦暗、注重心理描写、偏爱表现人性的扭曲方面,忽视了电影的观赏性和娱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