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国电影史:插图版

第三节 波兰电影与基耶斯洛夫斯基

字体:16+-

一、波兰电影业

1.波兰电影发展

波兰从电影发明之后就开始放映电影, 1910年建立电影公司。默片时代的电影主要是改编本国文学作品, 1933年生产了第一部有声片, 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生产表现出商业性。1939年德国占领波兰后,波兰电影生产停顿。

1945年11月13日波兰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后,电影事业实行国有化。战后第一个10年,电影题材主要表现人民的历史经验、爱国主义、战斗经历和苦难遭遇。主要作品有《华沙一条街》(导演: A.福特, 1950)、《钢铁的心》(导演: S.马尔诺维奇, 1948)、《不屈的城市》(导演: J.扎日茨基, 1950)、《华沙首次演出》(导演: J.雷布柯夫斯基, 1951)、《肖邦的青年时代》(导演: A.福特, 1952)等。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电影产生独立创作集团,在剧作原则、造型与风格处理上略具特点,而且它们也反映了创作者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思想。这些创作者和作品被称为“波兰电影学派”。代表导演是瓦伊达。

70年代以后的电影表现人与社会的联系。波兰电影工作者着重创作现代题材作品,注意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主要导演有基耶斯洛夫斯基。

波兰有两个故事片制片厂罗兹故事片厂和弗罗茨拉夫故事片厂,此外还有一些纪录片、科教片厂。罗兹高等电影电视学校成立于1948年, 1958年与高等戏剧学校合并,改名为席勒戏剧电影电视高等学校。波兰全国约有400个电影俱乐部,出版《电影》《银幕》《世界电影》《电影技术》等刊物。

2.瓦伊达

安杰伊·瓦伊达

安杰伊·瓦伊达(Andrzej Wajda, 1926— )被誉为波兰电影之父,荣获2000年第72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2006年第56届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熊奖。在他身上,体现了波兰传统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作品兼具情感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