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国电影史:插图版

第四节 印度电影与雷伊

字体:16+-

一、印度电影业

印度是一个庞大的电影王国,全印度拥有近100家电影制片厂, 1. 3万家电影院, 500多种电影杂志,电影从业人员30多万人,年耗资约30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印度不愧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电影王国”和“东方好莱坞”。

1.印度电影特点

印度电影的发展与世界电影的发展同步。1896年7月7日孟买第一次放映了卢米埃尔影片。此后10年的印度影片以纪录片为主。1913年D. G.巴尔吉的《哈里什昌德拉国王》是印度人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影片取材于印度神话故事,受到观众的欢迎。这部影片为印度电影事业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以后印度影片的形式、内容和表现手法提供了具体的模式。因此,巴尔吉赢得了“印度电影之父”的赞誉。

早期印度电影从民族神话、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中取材,成为印度电影的一个传统。它的缺陷是导致了以后印度电影回避现实、沉迷虚幻人生的创作特点。

印度电影从有声片产生以来,一直有载歌载舞的特点。有“一个明星,三个舞蹈,六首歌曲”的说法。歌舞是印度电影与世界其他电影的最显著区别,成为印度电影的民族化表征。当代,印度歌舞片或爱情神话片占影片总量的90%,观众主要是相对贫穷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歌舞片特色是由印度国情决定的。印度广大农村地区是电影的主要市场,印度人主要通行的语言有20多种,方言很多。歌舞片减少了普通观众看电影的语言障碍,成为印度观众观看电影的欣赏习惯。一般影片连歌带舞都在3小时左右。

50年代初,印度电影出现转折,它以《流浪者》为标志,不再是边唱边跳,而是表现严肃的社会话题。《流浪者》显示了印度电影新的风格和技术水平,影响了50年代中期的新电影。

50年代中期西孟加拉邦涌现出一批青年导演,他们举起“新电影”的旗帜,指出“电影不是低级水平的娱乐形式,而是一种严肃的表现手段”,强调“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室内布景和多拍外景,选择与人民密切相关的题材”。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是萨蒂亚吉特·雷伊和姆里纳尔·森,雷伊导演的第一部“新电影”影片《道路之歌》(1955)向观众展示了孟加拉邦农村生活的真实图景,获第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人权证书奖”和其他6项国际电影奖,成为印度电影史上罕见的范例。雷伊的20多部影片绝大多数都获得了成功。姆里纳尔·森的作品绝大多数表现印度社会的贫困、剥削、政治事件和阶级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