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国电影史:插图版

第二节 好莱坞先驱格里菲斯

字体:16+-

大卫·沃克·格里菲斯(David Wark Griffith, 1875—1948)是美国电影大师,电影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被称为“电影技术之父”“创立好莱坞的先驱”“第一位伟大的电影导演”“银幕的莎士比亚”。他使电影从舞台影响中摆脱出来,发展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

一、生平与创作

格里菲斯

格里菲斯出生于美国南方,父亲是个破产的南军上校,他在格里菲斯10岁时去世。格里菲斯家庭生活贫困,他很早就弃学谋生,干过各种职业。他酷爱文学,创作诗歌。1907年夏天,格里菲斯处于失业中,爱迪生公司的鲍特觉得他长相好,吸收他当配角演员。后来格里菲斯进入比沃格拉夫公司当演员和剧作家。

格里菲斯一共拍了450部左右短片,积累了丰富的拍片经验。他根据文学名著改编影片,借此提高影片的品位。真正奠定格里菲斯在世界电影史上崇高地位的是他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这两部影片的拍摄又使格里菲斯的生平充满传奇色彩。

1.景别语言

格里菲斯在拍片经历中,有意识地综合运用已经出现的各种电影技巧与手法,形成一种真正的电影语言。诸如远景、中景、近景、特写、淡出淡入、摇拍、闪回、蒙太奇等,并交叉使用,形成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他综合利用机位和镜头,拍摄近景、中景、全景,创造了扩展的空间。镜头的变化加强了叙事的紧张感,交代了人物关系和情节的转换。《一个国家的诞生》非常流畅地应用了电影景别语言,比如参观棉花地,通过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镜头的交替使用,表现战前南方的和谐生活。男主角本·卡梅伦看照片,隐喻着影片的爱情主线。

《一个国家的诞生》剧照:棉花地景别

比较鲍特的《火车大劫案》,最后一个镜头是特写镜头,匪徒头目举枪瞄准观众开枪。但那仅是制造一个惊人的效果,还没有成为电影语言,不是导演的有意识运用。正如鲍特所说,这个镜头会造成很大的**,既可以放在影片的开始,也可以放在影片的结尾。格里菲斯有意识地将特写技巧转化为对事物内在意义的表达,表现人物情感与心理活动。从而使特写技巧上升为电影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