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8年1月22日,拜伦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一个相貌英俊行为放纵的军官兼浪子。他为财产与苏格兰贵族小姐凯瑟琳结婚,将妻子带来的陪嫁挥霍干净后,只身一人浪迹欧陆,最终客死法国。拜伦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独自养育儿子的母亲,性情大变,喜怒无常。特殊的家庭环境,加上他先天跛足,难免引来别人异样的眼光与冷嘲热讽。孤独、愤怒和痛苦,几乎是诗人幼年生活中的全部风景,而敏感、自尊、反叛,则是这风景留给诗人心灵永远难以磨灭的印痕。这样的印痕,不但释出了拜伦后来生活中的孤傲不羁,而且也影响了其作为诗人的创作主题与格调。
10岁时,叔祖父去世,拜伦由此继承了爵位和诺丁汉郡纽斯泰德世袭领地。随后,他于1801年就读于哈罗中学,1807年入剑桥大学。青年拜伦醉心于演说、历史和文学,大学一年级时就出版了诗集《懒散的时日》(1807)。诗作虽尚稚嫩,但却体现出了独立的精神姿态。第二年,《爱丁堡评论》发表匿名文章对其进行挖苦,拜伦旋即发表了长篇讽刺诗《英格兰诗人与苏格兰批评家》(1809),对整个英国文坛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是年,拜伦大学毕业后在贵族院获取了世袭议员的席位,并很快离开英国去国外游历。他先后到过葡萄牙、西班牙、马耳他、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等地,1811年7月才回到英国。这次见闻丰富的出游,直接影响到《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一、二章和《东方叙事诗》的写作。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1812)以哈洛尔德在欧洲各地的游历为线索,描写了奇异的异国风光以及主人公的各种经历与见闻,但相比之下,诗人本人以“插话”形式所进行的大段抒情与议论在文本中却处于更为主导的地位。长诗中的哈洛尔德是一个孤独、忧郁、叛逆的贵族青年,亦即第一个“拜伦式英雄”。他性格高傲,憎恶冷酷的文明,厌倦虚伪的上流社会,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然而,他的高傲同时也决定了他无法与人民相通:“古堡矗立着,像心灵的孤高,虽然憔悴,但决不向庸众折腰。”于是,就只剩下了难以排遣的孤独和难以解脱的悲观、抑郁、痛苦与绝望。“旅人的心是冰冷的,旅人的眼是漠然的。”长诗出版后,像一颗重磅炸弹震撼了英国,并很快为作者赢得了全欧性的声誉。拜伦充满魅力的性格与过人的才华,一时间成为贵族妇女聚会时最热门的话题。诗人自称:“一夜醒来,我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