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文学。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欧洲各国在英、法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下,相继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过渡。工业革命的成果既推动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又改变着社会的结构形态和人的价值观念与生存方式。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金钱化,使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实告诉人们:启蒙主义者的“民主”“自由”“平等”与“博爱”并不存在,他们描绘的“理性王国”只不过是肥皂泡而已;浪漫主义者那脱离现实的“理想”也不过是画饼充饥。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的社会并思考人的命运,客观冷静地分析与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随之形成。正是在这种心理和风气的影响下,一种写实性与批判性很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应运而生。
19世纪欧洲的科学精神,对现实主义文学写实精神的生成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世纪欧洲的科学取得了比18世纪更辉煌的成就,或者说,18世纪的理性启蒙之花,在19世纪结出了科学的丰硕之果。“同以往所有的时期相比较,1830至1914年这段时期标志着科学发展的顶峰。”[1]而且,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加速了财富的创造,给人们带来了生存实惠。科学成了人们心目中给人以力量的新的上帝,理性也自然被认为是人之为人、人之高贵强大的根本属性。较之18世纪,是时对理性的崇拜有增无减。正是这种科学崇拜之风,使人们对科学的追求不再仅限于科学本身,而是普遍追求将科学的方法运用到其他领域。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普遍风气——任何学科,唯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才令人信服。正如赫尔姆霍茨所说:“绝对地无条件地尊重事实,抱着忠诚的态度来搜集事实,对表面现象表示相当怀疑,在一切情况下都努力探讨因果关系并假定其存在,这一切都是本世纪与以前几个世纪不同的地方。”[2]不仅如此,借助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建立一门科学并相应有一整套严密的概念、定理、范式予以支持,这被认为是一种非常荣耀的事,为此,人们称这是一个“思想体系的时代”[3]。在当时,“人们是动不动就想建立体系,谁不建立体系仿佛就不完整,仿佛就不配生活在19世纪。”[4]正是这样一种不同于既往的精神文化风气,影响着文学的发展,熏陶出了一批写实主义倾向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