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国文学史(上册)

一、生平与创作

字体:16+-

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城的一个律师家庭。父亲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敬神、守旧、害怕新思想、仇视革命。母亲是意大利人,出身于自由主义者家庭,信仰伏尔泰主义。司汤达7岁时,母亲去世,他的童年生活变得暗淡无光。他爱恋母亲的聪颖和智慧,憎恨父亲的保守、冷酷和贪财,父子间一直怀有敌意。以后,司汤达和外祖父一起生活,并从他那里接受了启蒙思想和文学艺术的熏陶。司汤达少年时期的生活境遇和学校教育,形成了他思想性格中的自我观念、平民意识、反抗精神以及行为的冲动性。

1799年,17岁的司汤达来到巴黎,在拿破仑军中任职。1800年5月,他随拿破仑部队抵达意大利米兰,不久被任命为龙骑兵少尉。在米兰期间,他接触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艺术作品,米兰的生活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1802年,他辞去军职回到巴黎,专心研读爱尔维修、孔狄亚克、卡巴尼斯和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和拉伯雷、蒙田等人文主义者的著作。1806年重返部队,随拿破仑进入柏林。1812年,他以军需官身份随拿破仑军队参与俄国战役。拿破仑帝国覆亡后,他看到自己在复辟王朝中前途无望,就去了米兰,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1814年开始,他发表了《海顿、莫扎特和梅达斯泰斯的生平》(1814)、《意大利绘画史》(1817)和《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1817)等作品。其中,《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这部作品出版时首次使用“司汤达”这一笔名。这些作品常常涉及政治问题,表现出对封建复辟王朝的不满,还主张把艺术当作科学来研究。司汤达在侨居意大利米兰期间,和当地的烧炭党人有交往,因而一直受到奥地利当局的监视。1821年,烧炭党人失败,他被当作烧炭党分子驱逐出境。从此,他离开了他一直热爱的米兰,来到巴黎。在忧伤郁闷的心境下,他发表了研究爱情心理的著作《情爱论》(亦译《论爱情》)(1822),第一次展示了他的心理分析的才能。在这部著作中,他把爱情分为“**的爱”“趣味的爱”“虚荣的爱”和“肉欲的爱”四种,并高度肯定了“**的爱”,这部著作为以后他在小说中描写爱情故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1821—1825年,他参与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论战,陆续发表了文艺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这部论文集在浪漫主义的旗号下提出了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理论著作。司汤达认为,文学应随时代而变化,新文学的任务不是模仿古人,而是反映当代人的生活,因此要真实地描写现实,让社会看看自己的“印记”;历史上一切伟大的作家都是自己时代的“浪漫主义者”,因为他们都以天才之笔写出了自己时代的风貌。这部理论著作有力地推动了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