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国文学史(上册)

一、生平与创作

字体:16+-

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21年11月11日出生在莫斯科一个普通医官家庭。阴暗的卧室、凄苦的病人以及漫长冬夜中母亲讲述的恐怖故事,构成了其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1834年,他被父亲送到彼得堡的军事工程学校学习。1843年大学毕业后,在彼得堡工程部制图局供职,一年后辞去了工作。此后,贫困,尤其是彼得堡贫民窟穷人的贫困生活,成了他重要的人生体验。

184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处女作《穷人》并一举成名。之后发表的《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夜》(1848)等中篇小说,使他成了在俄罗斯颇具影响的青年作家。《穷人》描写公务员杰符什金与孤女瓦莲卡之间由同情而相爱、由相爱而分离的悲剧故事。作品深化了普希金和果戈理开创的描写“小人物”的传统,不仅充分描写底层穷人在俄国社会的转型期所遭受的灾难,而且致力于展现他们善良而又软弱、敢于自我牺牲而又自卑自贱的复杂内心世界。小说发表后,受到包括别林斯基在内的革命民主主义评论家的高度赞扬。《双重人格》描写小公务员高略德金不甘于被欺辱、被嘲弄的现实,于是在心里幻现出一个面貌相同、性格迥异的小高略德金。他对小高略德金既害怕又向往,在困惑矛盾的内心世界找不到出路,最后疯狂。这种具有双重人格的人物形象在作家后来的创作中一再出现。

184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参加了激进政治团体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1849年4月被捕;同年12月被判处死刑。当行刑队的士兵举枪瞄准时,沙皇颁发了“从宽处理”的特赦令,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改判为苦役。1850—1859年,近10年的西伯利亚苦役和流放生活摧残了他的肉体,加重了其心底固有的消极情绪,更兼长期与俄国进步力量和革命运动隔绝,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土壤派”理论:认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无神论观点及暴力革命主张脱离了俄罗斯民众的文化心理与民族性格,声称俄国不具有宣传革命和进行革命的“土壤”,转而主张通过爱和宽恕的基督教精神来净化人的灵魂,并以此缓解阶级对立达成社会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