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出生并成长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这个位于欧洲十字路口上的波西尼亚首府,乃当时诸种形态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聚集地,不同的文化在此交融碰撞。这种多元文化背景,很大程度上注定了卡夫卡思想的复杂与矛盾。卡夫卡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西方犹太人家庭,父母双方均是传统意义上的犹太教徒,家庭生活中保持着犹太教规定的各种戒律和习俗。作为家中的长子,他自幼充分领受了其商人父亲的专横暴虐。
卡夫卡天资聪慧,学业成绩优异。中学阶段开始大量涉猎文学作品,特别喜爱歌德、狄更斯、易卜生等人的作品。1901年,他进入布拉格大学德语分部学习,读了两星期化学后转到法律系。其实,读法律亦非其所愿,他的志趣在文学和哲学。大学阶段,除了大量涉猎文学作品,他还潜心研读斯宾诺莎、达尔文、尼采等人的著作,并经常参加学生组织“读书与演讲之家”的活动。
1906年,卡夫卡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08年,他进入布拉格一家工伤保险公司任职。职员生活与他热衷的文学创作存在矛盾,他只能利用夜晚时间写作。作为内心极度敏感的完美主义者,卡夫卡很少满意自己所写的东西,因此其生前公开发表的作品甚少。作为一个极度孤独的男人,他向往婚姻而又惧怕结婚,因此他曾先后与两位女性订过三次婚,但均在“洞房花烛夜”前夕逃走。1917年,卡夫卡患上肺病,并开始咯血;1924,卡夫卡病逝。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虽然病痛一直如影随形般跟随着他,但卡夫卡从未放弃创作。
卡夫卡去世后,他的挚友马克斯·勃罗德未遵从其将手稿付之一炬的遗嘱,前后两次编辑出版了他所有的小说、日记和书信。卡夫卡小说的数量并不算多,一共是3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以及78个短篇小说。《美国》(1927,亦译《失踪者》)通过少年主人公在美国的遭遇,揭示了光怪陆离的资本主义现实,写法上接近传统叙事,作家自称是“对狄更斯的直接模仿”。卡夫卡的短篇小说,无一不玲珑剔透,堪称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