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国文学史(下册)

一、生平与创作

字体:16+-

海明威生于美国芝加哥市郊的一个医生家庭。父亲医道高明,爱好户外活动,常外出钓鱼打猎。母亲笃信基督教,擅长大提琴,颇有艺术修养。少时,父亲经常带他出诊和渔猎,前者使其很早就对生老病死等复杂的人生有所体验,而后者则滋养了其性格的强悍、野性和优胜心理。

1917年,海明威中学毕业。是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酣,他渴望赴欧参战但因视力受限未能成行。不愿读大学的海明威成了堪萨斯市《星报》的一名见习记者。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尾声时,海明威经百般努力终于如愿加入红十字会组织的救护队,作为一名司机去了欧洲战场。在意大利前线,他身负重伤,几次手术从身上取出200多块弹片。战争的残酷给他的心灵带来难愈的创伤。战后任《星报》驻欧记者,长驻巴黎,结识美国作家斯坦因、庞德等,开始文学创作。1924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集子中的大多数篇章都在写一个叫尼克·亚当斯的少年,他常随当医生的父亲出诊,接触过许多印第安人,并目睹死亡的恐怖。尼克长大后参战、受伤、结婚、生子,后来开始写作。尼克的故事自传色彩很浓,而且已经初现海明威后来作品的特点:情节洗练,对话简短,于不动声色中蕴含一种张力。

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6年出版,海明威一举成名。评论界把这部长篇小说视为“迷惘的一代”的宣言。“迷惘的一代”这一表述源于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有一次她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失去价值依归的青年作家的总称。小说写从战场上归来的一群年轻人流落巴黎,彷徨苦闷,整日喝酒、钓鱼、看斗牛,从大都市到乡间,从大自然到宗教节日,到处寻找刺激,浑浑噩噩,把一些过去很神圣的东西踢来踢去,“没什么,我再也不在乎了”。主人公巴恩斯是个美国记者,因在战争中受伤失去**能力,所以无法与自己相爱的女友勃瑞特结合,便在极度颓丧与悲哀中醉生梦死。这部作品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代青年的失落感与幻灭感,是海明威从战场上回来以后的心态写照。同时,小说人物的生活方式也折射出20世纪20年代美国青年颓废和享乐相混杂的精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