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纪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随笔集《猎人笔记》,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77)等。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一系列知识分子题材的长篇小说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说中的医科大学生巴扎罗夫应同学阿尔卡狄之邀,到他家的庄园度假。巴扎罗夫出生平民,思想敏锐,平易近人,热衷于科学实验,富于否定精神。阿尔卡狄的伯父巴威尔思想保守,经常与巴扎罗夫争论,涉及社会制度、贵族地位、人民、科学和艺术等问题,巴扎罗夫在争论中屡占上风。在一个舞会上,巴扎罗夫和阿尔卡狄认识了寡居的女地主奥津佐娃,对她一见倾心,但奥津佐娃拒绝了巴扎罗夫的爱情表白。后来,巴威尔怀疑巴扎罗夫与阿尔卡狄的继母有私,挑起一场决斗,决斗中巴威尔被打伤。巴扎罗夫离开阿尔卡狄家,回到年迈的父母的身边。在一次为邻村行医时,巴扎罗夫不慎割破手指,伤口感染病毒而死。
小说中的“父”与“子”,并非单纯指血缘关系中的长幼辈份,更主要是指两种社会力量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同贵族自由主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继承和斗争。前者的代表是巴扎罗夫,后者的代表是基尔沙诺夫兄弟,特别是巴威尔。巴扎罗夫的气质超拔卓越,在争论中攻势凌厉,却不可救药地深陷爱情之中。爱情这“凡俗”的事情击破了他超人的盔甲。他因爱情挫折,失去意志力而陷入颓唐的境地。屠格涅夫自己是贵族,他希望在父与子之间,也就是两种社会革命力量之间寻找相互容忍的可能性,建立起承继的关系。他肯定贵族的若干美德,肯定他们的历史价值,对平民知识分子的激进持钦佩但又怀疑的态度,这铸成了巴扎罗夫性格的矛盾和悲剧。本书所选《父与子》的第十、十八、二十一节,代表了巴扎罗夫性格和命运发展的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