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美国著名作家,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纳一生写作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故事都发生在他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中,世称“约克纳帕塔法体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
《喧哗与**》讲述了南方一个没落的白人家庭的故事。全书共分五部分,从不同的视角讲述。第一个叙事者是家中幼子班吉,描述1928年4月7日他33岁生日这天。班吉智障,因此他的讲述混乱不堪,现实与回忆夹杂,时空错乱。第二位叙事者是长子昆丁,时间是1910年6月2日他即将自杀前夕。作为衰落中的种植园继承人,昆丁骄傲而脆弱,因妹妹凯蒂失贞而心理失衡,最后投河自尽,他的叙述既有许多哲学化的思考,也表现出崩溃的心理状态。第三部分由次子杰生讲述,时间是1928年4月6日。杰生为人自私、冷酷,私藏凯蒂给私生女小凯蒂的钱,最终还是被私奔的小凯蒂偷走。第四部分为全知视角,以家中黑人女仆迪尔西为核心,她是家中唯一具有道德力量的人。小说出版十五年之后,福克纳又写了一个附录,将康普生家的故事作了补充。五个部分彼此交叉、补充,构成了一个斑驳陆离的家族故事。
节选部分为小说一开始的班吉的讲述。《喧哗与**》英文原名来自莎士比亚名著《麦克白》中主人公的独白:“人生就像一个白痴讲的故事,充满了声音与疯狂,毫无意义。”班吉没有思考能力,所以他对生活中的一切认识都是具象和情感的,但正因为如此,人们在他面前不加掩饰,他单纯的内心也不加选择地折射出周边人们的真实状况。由一位白痴开场讲述家族的故事,渲染了南方旧式家庭的颓败气氛。
《喧哗与**》模仿了《圣经》中的“四福音书”的写作。“四福音书”从不同视角讲述了耶稣的生平。《喧哗与**》的时间设定,以及部分情节的设定都刻意对应福音书的相关记载;家中唯一的女儿凯蒂也像耶稣一样,是其他人所讲述的故事围绕的核心。通过这种对经典的反英雄摹仿,小说具有很强的道德维度,并对比出小说中故事的颓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