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四、中西文化观

字体:16+-

国粹派的中西文化观,以1904年提出“国学”论为标志,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在此之前,国粹派一般都热衷于从生物进化的观点评说中西文化,强调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乃是进化程度上的滞后,因而是整体的、根本性的。邓实分人类文明进化为三期:“一统时代”、“小通时代”、“大通时代。”他认为,“宇宙进化循天演之大圈日进而未已”,西方文明已是由第二期向第三期过渡,而中国不过“方出第一期之一统时代”[1]而已。黄节也说,中国文化进化程度不及西方,“其阶级相悬”甚远[2]。但是,在此之后,却一改初衷。《国粹学报叙》指出:在近代中国屡经竭蹶之后,国人“则还而质诸吾国何以无学,吾学何以不国,而吾之国之学,何以逊于泰西之国之学”,而多数人竟然“懵然而皆莫能言”,是为足以亡国的“人心之死”的悲哀[3]。提出中国何以无“学”,或有“学”何以不如西方的问题,所以本身就是一种悲哀,是因为它说明人们不懂得“无用者君学,而非国学”的道理,即现实的中国文化的衰堕,不是“国学”发展的结果,恰恰是其隐耀不明所致。“国学”未尝用,固不能说无用;同样,“国学”既未得发舒,又如何能说它一定逊于西方?在国粹派看来,笼统判定中国文化不如西方文化是不可取的。所以,毫不奇怪,由是他们放弃了先前从进化迟速的角度看问题,转而主张采取分析的态度,重新审视中西文化及其关系。

国粹派在其时引起轩然大波的两个重大问题,即在关于是否应废弃中国语言文字和中医学问题上的见解,就集中反映了这一点:

20世纪初年,一些“醉心欧化”者借口中国文字艰深,“不适于用”,倡言废弃汉文汉语,其中以创刊于巴黎的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刊物《新世纪》为最激烈。1908年春,该刊连续发表了吴稚晖、笃信子等人的文章,主张“直截了当”废弃中国文字,改用“万国新语”即世界语,一时产生了颇大的影响。笃信子说,中国充其量“略有野蛮之符号”,谈不上有文字。“弃吾中国之野蛮文字,改习万国之语之尤较良文字,直如脱败絮而服轻裘。”苏格兰也认为,“守古为支那第一病原,汉文为最大多数支那人最笃信保守之物”,所以救亡第一要策,当在“废除汉文”。吴稚晖完全赞同上述二人的观点。他强调,中国文字不过是祖宗遗留的“糟粕”,是代表“旧种性”障碍国民进化和“制造野蛮”的渊薮。因此,它不能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需要,必归于淘汰[4]。吴稚晖等人介绍世界语固然不错,但他们诋毁和主张取消中国文字,显然表现了极端的民族虚无主义,它开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少数人废汉字宣传的先河。